初二结束后,参加“1+3”培养实验项目的学生们来到新的班级。一次班会课上,我请学生们将这段时间的困扰写在小纸条上,悄悄告诉我。结果显示,学业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和同伴关系成为困扰他们的三大因素。我意识到,学生们的幸福感可能不高。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认为,幸福是人生蓬勃绽放的状态,包含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 Accomplishment)五个要素,即PERMA模型。通过在班级管理中运用PERMA模型,我和学生们一起构建了一个蓬勃绽放的幸福班级。
一、月月总结,拥抱自己,感受情绪
PERMA模型中的“P”代表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面向过去的、面向现在的和面向未来的。面向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平静等,面向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等,面向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积极情绪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还能促进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
班级里每天流动着各种情绪,如何才能有效地接纳消极情绪,突出积极情绪呢?基于对学生当前情绪的了解,我和他们共同设计了系列总结班会,每个月定期进行主题交流,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情绪、感受情绪、感知进步。
以9月底的总结班会为例,我们总结了开学第一个月大家的收获。首先,我们共同观看了短片《九月的成长》。这部作品由小牛自告奋勇担任导演兼剪辑师精心制作而成。通过视频,我们一起回顾了本月班级发生的重要事件,见证了每个学生从初入学时的羞涩到在参与各类活动过程中逐渐变得自信勇敢的转变历程。
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留言条上写下自己本月的心情关键词和关键事件。小刘的心情关键词是“兴奋”,因为她没想到能这么快融入新环境并结交到朋友:小王写下了“自信”,因为他参与了市级英语公开课并获得老师表扬;小张说他有些“忐忑”,因为“1+3”项目的学习模式虽然有趣但也需要时间去适应……通过留言条,我更精准地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在班会的尾声,学生们还展示了不一样的自已。平时害羞内敛的小温抱着吉他缓缓走上台。随着琴声响起,台下的学生轻轻合唱,仿佛一个月来积累的所有压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二、班级日志,时时回顾,感受心流
崔圭PERMA模型中的“E”代表投入。投入与心流有关,指人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处于心流状态时,人们通常没有思想和感情,而是事后回顾时才感受到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时常回顾个人经历,明确对快乐的主观感受至关重要。
自建班之初,我们便启用了一个厚厚的本子作为班级日志本。学生们按学号轮流担任班级日志记录者,将每日校园生活定格在笔端,形成我们班的“班史”。最初,班级日志主要记录班级的重大事件,要求记录者反思提炼当日发生、值得载入班级史册的重要事项,通过列举两条优点和一条建议的方式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并提出班级管理建议。随后,我们增加了互动问答环节,前一位记录者提出与集体生活相关的问题,后一位记录者进行回答,以此加深班级日志的思考深度。每天早读前,记录者会与全班同学分享前一日的班级日志。
通过每日记录两条优点,学生们学会感恩身边的老师、同学和家长,从美好回忆的记录中收获幸福。例如,在记录开学第一次班会时,小陈写道:“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也经历了一些美好的事情……大家相互介绍后,老师点了几名同学,让他们说出周围同学的姓名。这几名同学竟然一口气说出了周围8个同学的名字,这让只勉强记住3个同学名字的我羞愧不已。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多记住几位同学的名字。对于记录者而言,班级日志提供了一个认真观察、沉浸体验校园生活的契机:对于被看见、被表扬的学生来说,及时的认可和鼓励能够支持他们继续保持快乐、积极的态度;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而言,班级日志类似于积极心理学中的“寻找好事”练习,能够鼓励大家关注并品味生活中的好事,不断提高关注好事的技能,最终促进学生们进入心流状态。
三、小组合作,建构优质人际关系 PERMA 模型中的“R”代表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幸福带来深刻、正面的影响。人具有社会性,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优质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工作绩效、促进创造性思维,孤独则使人苛刻、畏缩、脆弱、容易生病,幸福的人一般都不孤独。
在这一年中,学生们在各学科小组中讨论合作,碰撞思想的火花,建构优质人际关系。全班共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科上的问题,创作小组的海报、剧本,开展评优争先。
以年级开展的“博物馆第一课”项目式学习为例,我们班在历史和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关于郭守敬和大运河的历史剧的剧本创编和表演。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中,平时高效运转的小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项目启动阶段的头脑风暴环节;每个小组就“郭守敬和大运河的历史剧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郭守敬开凿大运河的关键历史事件逐步清晰,全班协商确定了剧目的大纲。在剧本撰写和表演阶段,每个小组认领一幕,进行剧本创作。在没有先例、没有道具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各展所能,有的学生承担剧本创作,有的学生主动制作道具,有的学生去实地踩点提供更多素材。最后,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全班学生分组讨论、自编自导自演的《郭守敬开凿大运河》历史剧通过专家审核,在博物馆内录制,在电视上和全国观众见面。
全班学生完整经历剧本创作、表演打磨、节目录制的过程。小组成员在项目中增进认识、共同承担,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情谊:在摩擦中处理矛盾、有效沟通,提升了人际沟通能力;在合作中相互补位、相互鼓励,让优质的人际关系成为自己的幸福之源。
四、奋勇争先,共同奋斗,感受意义
PERMA 模型中的“M”代表意义。意义指发挥个人优势,投身于超出自身的事业。追求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实现自我价值,并为之奋斗。这种追求有益于获得幸福。
在集体中,学生们的天赋各异,我有意识地提供学业、体育、团队服务等多种展示机会,使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都能发光发热。例如,小范成绩较差,对学习非常不自信。通过观察,我发现她特别阳光爱笑、善于交朋友、在同学中很有号召力。我邀请她担任英语课代表,希望通过这一角色让她获得更多的认可,从而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果然,在担任课代表之后,她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在我几次当堂表扬之后,她对英语的学习态度有了显著改善,开始认真听讲并完成作业,还带动了她的朋友们积极参与讨论。
再如,小周学习成绩优异、自我管理能力强,但平时不太与同学交流。经过观察,我发现她热爱写作和表演。在语文歌词创编活动中,她创作的歌词拔得头筹:在英语课堂表演中,她将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于是,我邀请她作为班级剧目的总撰稿和主角,参与历史剧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她需要与其他同学频繁沟通讨论台词,并在排练时指导演员动作。慢慢地,小周变得更加乐于与同学们相处,也在班上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此外,各种集体活动也凝聚了全班的力量,促进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在校运会上,我们班参加了集体跳大绳比赛。5名男生和7名女生主动代表班级参赛。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多次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最终,在正式比赛中,学生们默契配合,在2分钟内没有一次停顿,成功夺得全校第一名。听到获奖的消息后,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段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经历成为学生们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源泉。
五、明确目标,合理设定,感受胜利
PERMA模型中的“A”代表成就。成就或成功是指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或赢得某种荣誉。有些人为了赢而赢、而追求成就的人往往会全身心投入工作,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当他们达成目标时,会感到喜悦和满足。
我们班实行全员导师制,每名学生选择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与导师共同阅读书籍、探讨未来学业及人生规划。基于此,我利用整班教学的优势,进一步帮助学生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
考前的一次班会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运用SMART 原则来设定目标。这个原则包括五个方面:明确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 )。例如,小马在下一次大考中的目标是进入班级前10名。虽然这个目标在时限性和相关性方面都不错,但在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方面还有待改进。于是我鼓励他细化目标,并思考如何衡量这些目标是否达成。小马思考后提出了增加各科具体分值的目标,并表示需要在数学、物理两个学科上更加努力。随后,我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每日行动计划。通过明确目标、提供方法、陪伴督促,这次测试中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了提升,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
学年结束时,在结业庆祝会上,学生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幸福感。通过定期开展班会回顾情绪、记录好事体验心流状态、小组合作建立和谐关系、携手奋进感受意义、明确目标并采取行动感受胜利,学生们在这个蓬勃绽放的幸福班级中行有方向、做有方法、路上有伙伴。
(杨阳北京学校100017)
【责任编辑:师婧璇]
摘自:《班主任》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