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失利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课。当学生因考试失利陷入信心缺失、萎靡不振的困境时、教师的及时干预与引导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情感健康的关怀,更是对教育连续性与有效性的保障。我结合工作实践,采用“三步走”策略帮助学生走出考试失利阴影,重燃学习热情。
一、合理归因与分层施教的结合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指出,人们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努力程度或能力水平如何,都可能面临考试失利的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归因训练,以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认知。
第一阶段,走近学生。我组织学生填写《考试,我想对你说》手账本,“心语树洞篇”围绕学习与生活畅所欲言,“打卡 行动篇”记录每日学习落实条目。每周记录2次,使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过程动态化、可视化。
想要解决考试挫折带来的情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找到失败的根源对症下药。我在批注中会训练学生进行导向更积极、增强可控力的归因。例如:“总是在这个点混淆出错,试试读记时拿笔画一画可能效果更好。”“设想一下20岁的你大概在做什么,会为这次考试一蹶不振吗?”“你可以在班内寻找一个想要追随的目标,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向他看齐。”《考试,我想对你说》手账本让我多了一个窗口去了解学生们,我再次深切感受到育人的责任之重。
第二阶段,分层递进。作为英语老师,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视觉型学 生,我利用动画、闪卡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要求他们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听觉型学生,我借助押韵的歌曲、AI人物讲解等加强听觉刺激;对于动触觉型学生,我通过角色扮演、准备道具模型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提升课堂体验。
我基于词汇记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梯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适量、适度、适合的课后作业,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获得成就感。第一梯队学生开展绘本故事读讲、英语书写展示,偏重于扎实基础和习惯养成,逐步建立学习信心。第二梯队学生围绕教材设计单元思维导图、参加市级听力与口语能力竞赛,偏重于拔高训练和自我突破,激发和保持学习内驱力。
二、视域重建与小先生制的双向补位
提升认知是改变的前提和基础,而同伴间的交往互动作为促进认知深化不可或缺的途径,其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尤为凸显。教师需要积极构建促进同伴交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相互启发。
评讲试卷时,面对部分学生情绪低落、纠错效率低下,我引入了“小先生”积分制。具体而言,我将选择、填空、阅读、作文等不同题型分派给各小组,每个组员都有可能作为“小先生”为全班讲解小组负责题型范围内的任何题目。我在旁适时地指导、纠偏,把控时间和节奏,根据讲解正确率、准备充分度和学生认可度分别积累3分、2分和1分。这一制度促使学生回归教材找答案,正视失误,查缺补漏,通过同伴互助引导他们逐步克服失败恐惧,提升自我效能感。
"我们当老师、很新奇!”小欣一听到这个活动就兴奋不已。
"老师,我能不能弃权?基础不好怕给小组拖后腿。”有的学生表示担忧。
"你用心些,不要偷懒,我们会监督你的。”"不行,你弃权的话我们组在人数上就输了。”在组员们的坚持下,原本还在犹豫的学生也打消了弃权的念头。
在三天的评讲准备时间里,各个小组自主分工,对试卷考查内容进行课文原文定位。每天晨读前,组员们都会自发地互相抽查任务完成进度,监督和管理课堂秩序。即使是考试失利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顾不上悲伤便要投入下一阶段任务。
“小先生”们登台亮相时,既有团队协作的温馨,也有正面较量的紧张。随机点到一位学生,组员的目光都会紧紧跟随。我注意到,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以往白净的试卷如今有了详细批注的笔记,考试失利的学生在讲解时愈加严谨认真。学生讲完后,我进行角色转换,充当“学生”向在座的“老师”们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不只是专注地听,还要敢于对“小先生”提出质疑或不同意见。
在积分制的激励下,学生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课前预习,而是主动提出问题,深入探索新知,甚至尝试解决部分难题。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中,“只听不说”“多写少说”的学生也能保持积极参与的专注与热情。课后反思与提升是积分制发挥长效作用的关键环节。学生们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优化与学习效率的提升。从畏惧犯错到自信展示,学生们的心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进一步印证了“小先生”积分制在打破原有考试视域框架、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考试失利价值的积极作用
三、学有余力与回归活力的动态平衡我在多次走访中发现,家庭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唯分数论”,压缩了孩子的玩要时间和表达空间,导致他们在考试失利后更容易陷入懊恼自责,形成习得性无助。玩要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具有缓解紧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始终坚持“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希望借英语社团成立的契机,以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涵养精力、恢复活力。
第一节社团课前,我对每位报名成员进行了特长和爱好的调查。为迅速拉近社员间的距离,我决定以一场爵士舞作为破冰之舞。音乐响起,一股蓬勃的青春活力瞬间充盈了整个教室,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尝舞蹈、略显拘谨的学生们,他们三三两两往角落躲闪。我迅速排列队形,在中间率先跟跳,以行动鼓励大家跟随节奏舞动。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了这欢快的旋律之中。
后来,有了第一次钻研英文书法,第一次编排舞台剧,第一次评讲英文电影……每当课间,窗外总围满了好奇的目光,而社团成员在闲聊间也不忘为社团“代言”。
“你加入就知道了,原来学习英语可以这样有趣。”“看起来是玩,其实我们学到了很多新技能。”....
学期末,在社团中培养的兴趣爱好已然成为学生们面对挫折的精神力量。内向的小怡主动担任舞蹈“导师”;对英语曾有偏见的体育委员小邦,主动抄写《Hundred Miles(一百英里)》歌词,请我一字一句地教读;曾视活动为负担的小萍,也对英文电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愫。社团成果汇报时,我们班以书法作品T 台秀、舞台剧选段展示和观影体会分享等丰富形式,凭借场景服饰精美、动作自然大方、形式新颖有趣赢得了全场最高分的赞誉。当收到校长亲自颁发的奖状时,大家都兴奋不已。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全面而深远的过程,它既要为学生的心理状态“补钙提气”,帮助学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抵御暂时的挫败;也要助力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强筋健骨”,通过扎实的学习与不懈的努力,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需对学生的精神追求进行“解压赋能”,引导他们摆脱分数与排名的束缚,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追求更加广阔的人生意义。
(彭娇杨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443300)
摘自:《班主任》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