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学校开展“读书月”诗文配乐朗诵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半月期限将至,我班却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把作品上传到班级群文件夹里。为何有那么多学生不提交呢?有的学生说:“如果我的作品上传到群里,肯定会被部分同学取笑。”有的学生说:“我朗诵不好,即使提交也不会选我参加年级比赛。”还有的学生说:“我不会同时录制又放配乐。”……各种顾虑阻碍了学生前行的步伐。
我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将朗诵作品上传到群里。若只为达成这一点,我只需与学生就事论事探讨,并联合家长监督即可。但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更希望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变得更主动、勇敢,在面对自己害怕或不愿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时,能理性分析,转变不合理的信念,赋能自我,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应付了事。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化解消极顾虑,我决定在接下来的班会课上,与他们交流化解不合理信念的科学方法-REBT。
[理论分析]
“REBT"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 50年代提出。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埃利斯认为,生 活中的刺激物或者诱发事件(A)并不能决定或直接引发情绪反应(C),主要是信念系统(B)让人心烦意乱,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iB)的发生和存在才是产生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的真正原因。要改善个体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抵制、克服、劝导、干预(D)不正常和不合理的信念(iB),代之以合理信念(rB),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生活的行之有效的新观点,产生有效的情绪和行为(E)。这就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过程。
运用REBT 化解消极顾虑,重点在于识别不合理信念,驳斥不合理信念,重树新的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是指会让人感觉不健康、行动无效率的想法,通常是专制、刻板、权威的,如含有“必须”“应该”“一定要”这类字眼的绝对化要求,不符合事实的过分概括化,把事件结果预设为糟糕至极的想法等。当不合理信念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时,我们要努力明确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科学挑战、积极驳斥,直至证明它是错误的并放弃,进而产生正向信念,届时心理的困扰会消除或减弱,代之以愉悦充实的新情绪以及正向积极的行动。
[教育过程]
(一)就事论事,尝试引导
班会课上,我开门见山,对全班学生说:“诗文配乐朗诵作品提交时间快截止了,咱们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提交。老师了解到,没提交的同学都有各自的顾虑。但老师觉得,如果能勇敢行动,结果也许会和你们想象的大不一样。”
接着,我播放了小H的朗诵作品,适切的配乐,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朗诵,与她平时读书的状态截然不同。进步如此显著,以至于学生们都没有辨认出这是小H的作品。我盛赞了小H,并请她分享作品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小H说:“谢谢老师的赞美。我也没想到原来自己可以朗诵得这么好。当听到老师说大家都要参加,我便着手准备,找作品和配乐,并借了爸爸妈妈的手机,一部用来插放音乐,一部用来录制。我想着作品传到群里后应该有人会听,便格外用心。我模仿名家朗诵,录了好几次,选了最好的一个提交。”
学生们由衷地为小H鼓掌。我再次对小H表示赞许:“小H积极应对,用心准备,结果可喜,希望未交的同学们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
小A问:“老师,一定要上传到群里吗?私发给您可以吗?”我回复道:"要传到群里。听众压力有助于你们优化作品,而且优秀的作品也主要由大家票选出来。”小A听完我的回复,面露难色。
小B说:“老师,您是知道我的,我再怎么练也不可能像小H朗诵得那么好呀,我就不参加了吧。”我笑着说道:“能有一点点进步,也是你参加活动的收获。”
学生果然没那么容易扭转原先的消极顾虑。看来,我必须引入REBT法,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说服自我、改变信念,从不想、不愿转为主动出击、积极行动。
(二)现身说法,引入REBT
我结合自身经历说道:“曾经的我特别胆小怯懦,做一件事之前总是担心这、害怕那,即便有人不断鼓励我,我也不敢轻易有所行动。待到别人得到了奖励、获得了机会,才在那里懊丧、自责。”
学生哗然,觉得不可思议:如今雷厉风行、果断刚毅的郑老师怎么可能胆小怯懦呢?
这时,我郑重推出REBT:“我能不再怯懦畏缩,变得积极果敢,主要是因为我学会了REBT--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每当我胆怯、犹豫时,就用它来进行自我疏导,获得前行的勇气。”
学生们半信半疑,神色里透露着好奇。
接着,我打开 PPT,解说道:“我们害怕、犹豫,往往是因为某些不合理信念。用REBT为自我赋能时,先要找到令我们懊恼的不合理信念,然后想办法驳倒它,进而建立起新信念,产生新的情绪和行为。例如,我以前害怕在公众面前演讲,
因为担心自己讲得不好被大家笑。为了消除这一顾虑,我告诉自己,只要我用心准备,我就可以讲好;真正关心我的人不会笑我,其他人笑与否我不必在意;想要提高表达能力,我就要敢于在公众前演讲。于是,我不再害怕,而是想要多进行公众演讲并努力做好。如今的我已在公众面前演讲了许多次。”学生听后欢呼鼓掌。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REBT,我还将其基本过程简化为三步:第一、自我识别,识别出令自己不敢、不愿的信念并判断它是否合理;第二,自我辩论,科学挑战、积极驳斥困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直至放弃它:第三,自我重塑,产生正向的新信念、情绪及行为。
(三)试用REBT,解决问题
知易行难,紧接着我便组织学生进行“行”的练习--试用 REBT为自我赋能。本次班会的起点和目标之一是解决学生上传诗文配乐朗诵作品的问题。于是,我提出要求:“对上传配乐朗诵作品还有顾虑的同学,请尝试运用REBT进行自我疏导,识别导致你不敢、不愿的信念,充分驳斥它,然后树立起能令你勇敢行动的新信念。已上传及没顾虑的学生,请帮驳论不够充分的同学提供些参考。”
分享交流阶段,小F说:“其实我也录制了,但我担心作品上传后会被一些同学取笑,所以没上传。其实,爱取笑人的就那几个,他们不代表所有人,也不能说明我的作品有问题,我不该被他们左右。”大家笑了,那几位惯爱取笑别人的学生也被大家看得有点不好意思。
我故意追问:“假设不止他们几个人取笑你呢?”小F素来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一时扭转不过来。
片刻沉默后,小日举手代为发言:“用心完成作品并按要求展示,问心无愧,何必怕别人评头论足。若对方不认同,也不该无礼取笑,可以有理有据地提出中肯的建议。若是无理取闹、瞎取笑,那是取笑者的问题,咱们大可不理会。”小F听罢,连连点头。
接着,小G分享道:“我的朗诵水平不足以代表班级,所以干脆放弃了。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我应该更重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我普通话不好,才更要抓住机会多练习。我要像小H那样打磨自己的朗诵作品,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不断锻炼自已、提升自己。”
我顺势鼓励小G和其他学生:“认真去做,用心投入,就会有收获。曾经有学生因录制配乐朗诵作品而对朗诵产生兴趣,后来选择了与朗诵有关的职业。班级的参赛代表,既看个人朗诵水平,也看与节目的适配度,因此人人都有机会。”
听完我的话,平时性格急躁的小L也站起来发言:"之前不想做、觉得困难,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烦。但有些任务必须完成,完成它对我有意义。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去做吧,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
学生们开诚布公地聚焦自己的顾虑进行自我疏导、互相开导,直到消除顾虑,纷纷表示回家后抓紧制作并上传自己的配乐朗诵作品。
(四)再用REBT,赋能自我
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REBT,并学会迁移,我决定再带学生进行一次练习,提出适切的改进建议,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借助REBT识别顾虑、理性分析、思考对策、积极行动。
我暂停关于朗诵活动的交流,对大家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近来令你不悦的事,再次运用 REBT化解给自己带来烦恼的不合理信念,鼓励自已勇敢向前。”
几分钟后,小C主动起立,说:“这段时间,我常常感觉不开心,有时甚至不想来学校,觉得学习很烦。我就告诉自己,学习哪有不烦的,不去想它就不烦了。”
小C说完后仍皱着眉,看来REBT的化解作用不大。其实,这是因为“学习很烦”太笼统,因面随后的自我辩论也空泛无力。于是,我追问道“学习很烦,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小C回答:“没学会的知识越来越多,我感觉越学越难。”
明确具体烦恼后,小C眉头有些舒展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我在难过这个呀!既然如此,我更要来学校,要大胆向老师和同学求助,这样才能解决我的烦恼。”
我肯定了小C的勇敢分享,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困扰你们的观念,把握得越具体越好。只有立下具体、精准的靶子,才能更有理有据地去反驳、驳倒它,重树的新信念才能切实助你们勇毅前行。
接下来。小D也分享了自己的烦恼:“我近来犹豫要不要参加学校广播站插音员选拔,担心自己没被选上会很丢脸。针对这个顾虑,我刚开展了自我辩论。第一,我极有可能被选上,毕竟我有多年训练的底子;第二,如果没被选上也不代表我差,选秀节目中也很多优秀选手没能走到最后;第三,所谓丢脸其实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成败是我的事,何必太在意他人怎么看。自我开导后,我决定要去试试。”学生们为小D鼓掌,为她增添勇气,也预祝她能成功入围。
.....
经过两次实践和指导交流,大多数学生已然学会运用REBT应对自己的某个烦恼,突破原先的不敢和不愿,破除原先的纠结难过、畏缩抗拒,为自我赋能。
[反思总结]
这一节班会课,我带领学生们学习了 REBT。在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在我的指导点拨下,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REBT。当晚,大部分学生便提交了配乐朗诵作品。但这次班会课只是起点,未来若有需要,我会再次对学生进行指导。愿此后,当学生被消极顾虑捆绑而束手束脚时,当学生陷入深深的纠结和烦恼时,可以运用REBT自我辩论、自我开导、自我说服,化解消极顾虑,为自我赋能,勇敢地面对当下与未来。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2022年度规划课题“运用自我沟通改善教师心理状态的行动研究”(dwzz22104)系列成果之一。
(郑秋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
龙城初级中学518116)
摘自:《班主任》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