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理念:我是否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我有什么权力构建另一个人的发展?
--《教育是合作的艺术》(陆有铨)
一、事件突发,恰当回应
从开学起,小段的好动和停不下来的嘴巴,几乎耗费了我三分之一的精力,但是情况并没有改善。一天,我组织放学时,一个女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直接说:“王老师,我们几个不想和小段一组,只要不和他一组,我们去哪一组都可以。”小段当即满脸通红,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些委屈,甚至不敢抬头。
我瞬间意识到同学的公开指责给小段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尤其是其他学生大都还在附和。这样的场景成年人应对起来尚且觉得尴尬,何况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想到此,我停下正在强调的纪律和卫生问题,请学生们安静下来,然后询问告状的女生:“为什么呢?"
“因为他上课总是讲话,打扰我学习。”女生的理由很正当。
“他一个人讲话吗?"我继续问,因为我始终坚信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也讲了,但是他先讲的,而且讲的内容都很搞笑,我控制不住自己就会笑,然后又会参与进去。”女生义正词严。
“嗯,所以你也意识到了,讲话这件事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此时,学生们理解了上课讲话不只是小段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小段上课喜欢讲话这个问题,我也得想办法解决了。
二、优点接龙,引导集体
“我们来玩一个接龙游戏。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坦诫认识自己的缺点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改正它。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缺点。”我叫了几个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他们一一讲述自己的缺点,比如上课喜欢接话、说话声音太小、体育不好等。
"刚才是我们的自查,大家做得很好,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你是否能够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呢?”我的话题一转,转向寻找他人的优点,“李同学,你觉得程同学有哪些优点呢?”
“他学习成绩好。”
“程同学,你觉得彭同学有哪些优点?”“彭同学乐于助人。”
如此接龙,直至最后一个学生提出小段的优点,所获得的答案是小段很幽默、经常逗人开心。
玩这个接龙游戏,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缺点,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此时,教室氛围恢复正常。我提出让小段和另一个学生调换小组,那个小组虽然有学生反对,但小组长表示同意。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我明白,这件事还没有结束。
三、书写替代,增强纪律意识
放学后,我将小段请进办公室,和他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我先从他平时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状况谈起,然后转入正式的问题讨论。
“当黄同学提出她们几个不想和你一组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点尴尬,也有点委屈,因为她也讲话了,不是我一个人的错。”他说。
"看刚才的情况,其他同学似乎也不太愿意和你同组。这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你上课和他们讲话吗?”
“我上课喜欢讲话,扰乱了纪律,打扰到他们了。”他继续分析。
"你很坦诚。你一直在说你上课喜欢讲话,我很好奇,你都会和周围的同学讲些什么呢?”病申
“就是老师讲到某个点时,我突然想到一些搞笑的段子,就喜欢和周围的同学说。其他同学觉得很搞笑,就笑了。”
“那你觉得上课讲话是一件好事吗?你想改变其他同学对你的印象吗?”
“我知道上课讲话是不好的行为,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想到了一些东西就喜欢和同学说。”他也很苦闷,“现在他们都不喜欢和我一组,是怕我讲话打扰他们学习,还给小组扣分。”
"你看,你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这比很多不知道自己缺点在哪里的人已经厉害很多了。既然你想改,我来给你支一着儿。上次我在走廊上听见语文老师读你的作文,你那篇写坐在轮椅上的母亲的文章很感动我,我当时就觉得你很有想象力,文笔也很好。我去找了语文老师,他很喜欢你的作文,觉得你是很有才华的孩子。刚才同学们都觉得你很幽默,这是你的优点。那你能不能用文字代替脱口而出的话呢?你上课想到段子时先不要说出来,而是写下来,放学后交给我,我给你保存起来。等到初三,我们出一本小册子,给每个同学发一册,你觉得怎么样?”……
事后,我陆陆续续收到他的一些段子和思考。
这些文字或许还不成熟,但是他上课的纪律意识提高了。不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仅靠一次谈话与交流就能得到彻底改正,那就不是缺点了。两周后,小段又开始上课讲话,不过频率比之前低了。我时刻关注他的情况,适时将他请来办公室,跟他分析他写的段子。这一方面是提醒他需要注意上课纪律,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他继续创作。一个学期过去,不能说他已经彻底改掉上课讲话的缺点,但同学们对他的认可度变高了。班级选举给学校提建议的学生代表,他高票当选。
四、复盘总结,反思精进
后来,小段家长向我反馈,事件发生时我对小段的肯定和不批评给他带来了很多感触。回顾当时,我虽然是出于情急做出的反应,但是这些反应中隐含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也体现了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问题产生时,恰当回应问题
当问题产生时,教师如何回应问题奠定了问题处理的基调,所以恰当回应是处理好一个教育问题的前提。
1.分场合正面回应
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教师需要根据问题产生的场景做出正面回应。之前,已经有一些备受小段上课讲话困扰的学生找我告状,我的处理方式是私下与小段交流。此时问题处于隐性阶段,所以可以隐性处理。当小段被同组同学公开拒绝时,问题立即变成了显性的,此时教师必须马上公开正面回应,让问题的处理透明化,以避免学生私底下继续发酵形成更大的问题。
2.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遭到公开拒绝时,小段“满脸通红,有些不知所措,也有些委屈,甚至不敢抬头”,这些情绪的流露是真实的,是一种需要获得帮助的信号。教师能否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二)问题处理时,兼顾个体与集体
问题的产生虽然一般与学生个体关系密切,但是也离不开班级这样一个集体,所以问题的处理需要兼顾到对个体和集体的教育。
1、集体教育--每个人都有优缺点
在小段被公开拒绝之时,我展开了集体活动--优缺点接龙。自我坦诚缺点旨在缓解小段的羞窘,也让其他学生换位思考,放下对小段的排斥态度;指出他人优点旨在增强弱势学生的自信,也让每个学生学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这个活动虽 然只是一个短短10分钟的游戏,却是基于青春期心理需求而展开的,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个体教育一一承认并改正缺点
针对小段上课爱讲话的缺点,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引导,由此有了后续近两个小时的办公室谈话。小段比较勇敢,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明想改正的愿望和难以做到的苦恼。所以,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个体改正缺点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技巧。我尝试与小段达成协议,利用书写代替讲话,将他上课容易讲话的行为慢慢加以纠正。
(三)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引导
一个教育问题的解决,必然伴随着学生行为的变化,而行为的变化有立马能够改善的,也有需要长时间督促与引导的。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行为的短期变化,更要注意长期的引导与督促。小段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再次引导,需要教师持久的关注,也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与细心。
(四)反思改进,与学生成长合作
现在再回忆这件事,我认识到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一是我忽略了对公开拒绝与小段同组学生的教育引导。如果当时对两方都进行教育,可能会帮助学生懂得在面对他人带来的困扰与问题时可以运用更为理智的做法。
二是对于小段新加入的小组,仍有组员持反对意见的问题,我也忽略了,既没有在当时进行妥当处理,后续也没有对该小组及时予以关注与帮助引导。
这次事件后,再遇见学生出现的问题,我都会想:通过这件事,我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应该怎样和学生合作完成他们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有无数的可能,他的潜力,他的品行,他所关心、参与的一切,都是我的合作对象。所有的合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他们的成长成为自然面然的过程。
(王姣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414300)
摘自:《班主任》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