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中途接班的班主任如何调整状态,快速破冰,让学生接受并信任,与班集体共频,让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紧密联系,共同成长。
【关键词]中途接班 凝聚力 家班共育
班主任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如果从起始年级带起,培养情感的同时,班主任会将自己的带班理念融入到班级的日常活动中,后面的教育教学会比较顺利。那么,如果是中途接班呢?初中学生多处于青春期,会比较敏感,面对新班主任有点期待,也可能有点忐忑,或许还会带着些审视的目光。他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将新班主任和上一任班主任作对比。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起心与心的联系,更好地带领班级健康发展?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激发内驱力,以退为进
如果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往往会缺乏内在的驱动力,缺乏明确的目标。内驱力仿佛是源动力,在学生成长发展中非常重要。作为中途接班的班主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勇于表达自我,显得尤为重要。在初步接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过于热情会让学生紧张,更加担心做得不够好。教师要平常心对待,放慢脚步,伸出手去,等学生来主动牵起我们的手。
那一年,我中途接了初二某班,学生大多比较乖巧懂事,也有几个有能力的班干部,但整个班级在年级中表现平平,存在感并不强。学生普遍自信心不强,显得内向收敛,缺乏活力与激情。虽然我看出了他们的不自信,但我在他们闪烁的目光中也看到了一丝渴望成功的光芒。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触发点,但没有操之过急,也没有盲目鼓励,而是等待机遇。
很快,机会便来了。区里组织朗诵比赛,我校决定先进行预赛。得到通知时,我只是淡淡地和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想参与,愿意登台,那么就带着方案来找我,我一定竭尽所能提供建议和帮助。”之所以如此,是想激发学生内心的竞争心和成功欲,也想看看班干部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荣誉感。如果教师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那么学生会觉得自己只是按照教师的想法在执行,缺乏自主性,反倒多了依赖性。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们也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能力体现。有时候,先表现出热情的一方往往就会处于被动,这或许是师生间的一种小小博弈。
然后我开始耐心等待。一开始两天没有动静,终于在第三天中午,班长和朗诵方面非常出色的陆同学主动到办公室找我,提供了朗诵的内容以及他们物色的人选。我肯定了他们的热情,并且给出了建议。整个排练过程,我基本只是设计串联的动作,纠正表情,其他排练事宜由学生自主管理。这一次的比赛他们获得了年级第一,参与者雀跃欢呼,其他学生的眼睛也是亮亮的。这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赞扬,一一表扬了每个参与者,肯定了他们的认真付出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件事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提高了,因为他们知道了只要主动去做,就可能收获成功。放手让学生组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增强自信。教师要授之以渔,适当点拨,增强学生主动意识。
二、增强凝聚力,活动育人
各项主题活动往往是凝心聚力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将主题教育活动中大的主题分解成为具有普适性和适切性的,易于学生“消化”“吸收”的主旨。主旨应有较高的立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内心激荡的同时能有自我教育的延续性和可能性。围绕主旨,能寓理于情(境),教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热闹,而在于走心。
有了最初那次成功的合作,师生间的情感被迅速拉近。那一年学校艺术节的集体项目是故事讲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我引导学生选择了“爱国”这一主题,并且在广泛查找资料后选择了三组人物。在整个节目的组织排演过程中,我让学生试着根据网上找到的资料编写讲演内容,然后我再帮着修改。由学生制作 PPT,配背景音乐,我负责把关。所使用的道具或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或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我调动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学生们卯足了劲,拼尽全力。为了一两句台词、几个动作,甚至是某个表情如何更贴合人物,大家认真讨论、不断修改,全力配合我严抓细节。学生在表演中也越来越能体会到英雄崇高的革命品质和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最终,我们获得了冠军,代表年级参加最后的闭幕式汇演。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激发了一个团队的潜能。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中深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实现了立德树人。
三、拉近师生距离,真情投入
作为班主任教师,要抱着一颗诚心和爱心去和学生相处,打动学生的内心,他们一定会回馈以真情。新接班的班主任就好比航船中途换了舵手,大家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更加需要班主任投入真心。
班里有个学生小C,特别有个性,不熟悉的人会觉得他性情桀骜。最初对于我的关心和鼓励,他表情淡淡的。后来有一次,他一条腿受伤,我安排学生每天扶着他上楼。那时已入秋,我看到他的那只脚丫因为打石膏不能穿鞋,甚至连袜子都没穿,就这么光着。虽然他说不冷,我还是拿来干净的毛巾盖在他的脚上,拍拍他的脚背,嘱咐他别受凉。他看着我,说谢谢老师,眼神中有了不同的温度。
还有一次清明前夕,为响应区里组织的祭英烈活动,我班组织课本剧表演。节目中“五壮士”要扔的道具石头是个难题,我在网上买了几块泡沫塑料做的大石头,但还远远不够,可经费又有限……大家正沉思中,这时候小C突然说他有办法,用报纸团出个“石头”外形,用胶水胶带固定,再喷漆。有几个男生当即表示,他们也可以帮忙,大家同心协力。之后的好几天,小C同学做完作业,就制作道具,晚上在家做,白天召集几个男生在教室里做。他们无私付出,体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经过大家的努力和付出,表演圆满成功,我拍拍小C的肩膀,真诚地对他们说了句:“大家辛苦了。”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感谢他们的奉献,可以切实拉近师生距离。
四、提升归属感,家班共育
近几年,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其家长也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家庭有了二胎。很多家长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在教育子女以及平时沟通时,留意的都是孩子的学习,而较少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成长需求。因此,不少学生都觉得回到家里跟父母间的话题很少。家长想要与学生沟通,却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班主任教师很多时候要充当这样的媒介,指导家长如何表达才更加能走进学生心灵。因此,我接手班级后,第一时间开始了家访。在逐个家访的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和交谈,我会指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建议,努力做好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调和剂。记得有个学生,因父母之前忙于工作,他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初中后,父母意识到问题,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担起了抚育的责任。但孩子与他们生疏,不喜沟通。家长向我求助,我将他们邀请来校面对面沟通,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有效亲子沟通的途径与方法。有效的亲子沟通追根究底就是要真心为对方考虑,尊重孩子的需求,设身处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然除了真心,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家长可以安排在温馨轻松的环境中,借助一定的道具,设计巧妙的问题,与孩子交流。
教师要帮助家长启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一系列活动中寻找到归属感、使命感。家长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相互求知求教,遇到问题,再来反馈给教师,教师指导、协调,这样的家校互动才长久有效。
总之,新接班的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激发荣誉感,在活动中真情投入,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然活动要有主体性、情境性和调动性,根据学生学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另外,要把教师、学生和家长列入一个学习共同体,三位一体,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闫玉双,李嫄.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J.罗伯特·帕金森,艾琳·M.帕金森.沟通力成为更棒的自己[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指南[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 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2017-08-22.
摘自:《现代教学》2023/19第5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