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实践探索
浅谈班主任中途接班的若干策略
养成“三感”,缓解班主任工作压力
“三步走”帮助学生走出考试失利阴影
赋能自我,勇往直前一引导学生用 REBT化解消极顾虑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班主任工作路径研究
班级“共享角”
浅析德育管理中如何善待问题生
强化自主意识 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浅析主题班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点滴思考
如何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核心素养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新思考
浅谈中学班主任管理艺术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宽容策略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和艺术
批评巧无痕,润物细无声
理智 情感 纪律
家校合作问题及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家长的力量
 
 
 

以史为径,育情系家国之人
2025-04-17  作者(来源):马甜甜

    2020年,我和我的“扬帆班”相遇了。开学伊始,我发现学生们普遍比较自律,富有创造力且才华横溢,但存在着情感内敛、不善交往、目标迷茫等问题和困惑。

    作为历史老师,我深知历史的魅力。它不应该仅仅是锁在玻璃展柜中的冷冰冰的物件,也不应该只是古籍中生僻难懂的文字:它应该是鲜活的,可以让人透过其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真实且有力量的精神。因此,我不断思索:如何运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将历史的厚重情怀和独特魅力注入班级管理当中?我决定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家史班史、校史、国史,培育“心中有集体,情系家与国’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研家史一-提升共情力,营造浓厚亲情生态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我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合力,开展“悠悠家史,绵绵传承”系列活动。

    1.探家源·知家庭发展之源

    家史承载着每个家庭的生活印记,了解家史是学生浸润亲情的出发点。我与学生们一起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高中生的家史文化认知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非结构性访谈、材料收集、资料查阅、实物证史等方法了解当代高中生家史研究、家谱重建、家训提炼状况,最终形成《增强当代高中生对家族历史文化的认识-一树立青少年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学习报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继续探寻家史的兴趣。

    我随即联动学生和家长,开展“我讲我家的老物件”学生演说和“我的家庭故事”家长讲堂等活动。在“我讲我家的老物件”活动中,学生们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在家史回望中读懂亲情。在“我的家庭故事”活动中,学生们透过一段段事迹了解长辈的人生经历,体悟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消解以往因互不了解所带来的误解和偏见。在双向互动中,学生与家长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

    2.悟家书·架亲子沟通之桥

    我班学生情绪相对内敛,不善于直白的亲情表达。为此,我选取书信这一重要媒介架起亲子间有效沟通桥梁。我面向家长和学生开展“互写家书传亲情”活动,让书信为彼此提供对话机会,传递理解与爱意。家长们积极参与,有从事制药工作的父亲,有在新疆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姐姐,还有曾在首钢医院工作的爷爷……他们纷纷在信中对孩子们给予了鼓励与支持。其中,一位家长的话语让我久久无法忘怀:“孩子,医者仁心,你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心系家国担使命、胸怀大爱济苍生的中国人。”学生们读信、回信,并将亲情感悟转化为行动力量,通过梳理高中三年规划,明确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方向。

    3.亲子档·践我爱家庭之行

    为使学生们对家庭的爱意表达落实到行动上,我从帮助家长探索育人策略和为家庭创设亲子场域两方面继续书写属于每个家庭的故事。为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优势,我开设“家校共育”云端微讲堂,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信念”“家长的角色扮演*“如何识别习得性无助”“如何建立学生自我成长系统”等话题,探索新时代家校共有工作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通过线上分享,构筑有温度、有品质的家校共有常态体系,提升家校教育合力,为家长们读懂孩子、读懂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此外,我们还并展了“我粕家人共做一件事”系列活动,将亲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亲子共同学习、劳动、传承、运动:为父母微顿饭,给爷爷奶奶洗脚,陪长一起运动;利用假期进行线上云分享……这些活动让亲子互动更加“走心",让家庭真正成为每个学生背后的支点。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从家更中汲取成长力量,在传承中立下奋进誓言。家庭氛围逐渐浓摩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生态在家校合力中逐渐形成,我们共同书写了家校共育新篇章。

    二、录班史-一凝聚向心力,建设同窗和谐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好的班级氛围与学生的积极状态呈正相关。为促进学生人际关系良性运转,营造富有凝聚力的班风,我从《史记》中汲取灵感,与学生一道开展“扬帆志”班史编纂系列活动。

    1.自传篇·建个体成长之基

    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班级整体发展的基石。高中三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作自传留下青春印记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破壳日”是我们的起点,班级会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独家祝福-一或是微信群的表情包祝福“大战”,或是班级同学共唱的生日歌,或是专属的生日vlog……学生在回溯人生起点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并在班内设立“树洞时间倾诉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探索自己的成长历史,梳理自身人格发展历程,进而了解真实的自我。学生结合班级成长记忆活动,分“我的成长故事”“我和扬帆班的记忆”“我的未来展望”了解,更在勇于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大板块绘制自传手绘报并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明晰了对自身的认知,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 

    2.列传篇·作彼此心中之传

    我在班级开展了学生相互作传活动。我为全班学生准备了姓名签,学生依次抽签,每个学生以高中三年时序为线索为抽到的同学撰写个人传记。为保证传记的真实性、公正性,学生要以特约记者的身份认真制定采访提纲,全面客观地进行采访,不断修改完善稿件。这项活动不仅从同学视角记录了每个学生三年的成长历程,更加深了同学间的了解和情谊。

    3.日志篇·记我与扬帆班之事

    为推进班级自治,我采取全员管理制度,大家一起记录班级日志。班级日志分“班级常规那些事”“值得高兴的事”“值得反思的事”“今日我想说的话”四大模块,学生每天轮流记录班级日常活动。

    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书写个人日志和周记,记录他们与班级共同成长的过程,共同构成我们的集体回忆。在周记中,他们写道:“本来害怕走进新班级,没想到也渐渐融入其中……"

在不断地记录中,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与班级的共生关系,提升了个体在班级中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4.年表篇·忆我爱扬帆班之行

    我们班每半学期就会将所开展的活动按主题进行梳理并建立年表,分为“崇德年表”“笃学年表”和“尚美年表”,分别记录大家在道德培养、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成长历程。在道德培养方面,我们开展了“我为老师过元旦”“感动扬帆’人物评选”等活动;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进行了“立如松·声如钟”早读、每周微目标确立、“扬帆云端自习”等活动;在文体活动方面,我们共同参加了纪念“一二·九”大合唱、木兰篮球赛、“我和老师打太极”等活动。我们还通过照片集、趣味视频等方式在家长会和班会上进行展示,以拉近家校距离、师生关系,增进同窗情谊。

通过一系列班史编纂活动,心心相印、脉脉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有情“扬帆班”就此诞生了。

    三、明校史-积蓄奋斗力,传承百年潞园使命

    使君有政教,必本之学校。我校历更悠久,培养出众多为祖国发展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为了让“扬帆班”(学子爱上潞园,融入潞园,我深入挖掘学校环境的德育功能和育人价值,开展“我的百年潞园”校史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厚重,积蓄奋斗之力。

    1、明潞园·习潞园发展之史

    要想引领学生用实际行动融入潞园、保护潞园,就要先让大家了解潞园、感知潞园。

    作为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潞园的红色历史波澜壮阔。为此,我在班级开辟了“重走潞园红色足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活动板块,将重要历史纪念日融入日常红色教育中,将历史课本知识与校园历史分享紧密结合。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共同阅读了1931年校刊《抗日救国专号》;“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我们齐声高唱《爱我中华》,与曾经唱响《唯我中华》的潞河师生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建党百年时,我们召开“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的故事一一潞园”主题班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校史学习中,学生们唤醒潞河魂,激发爱国情。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百年学校”,潞园的校友故事历久弥新。因此,我带领学生从校友史出发,引导学生生动理解潞园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如:为让学生了解学校校训“一切为了祖国”的深刻内涵,我带领他们来到校训提出者方田古校长铜像前,讲述方校长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每一条甬路都由校友命名,我们据此开展了“漫步潞园”校友故事分享活动;我们还创办了“扬帆班”戏剧社,演绎校友故事。从潞园先辈的勇毅担当中,学生们体悟到“一切为了祖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2.融潞园·践我爱潞园之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从学生兴趣出发,以校园和校史馆为依托,结合乡土方志,发挥校园一草一木能育人的优势,开展“我与我的潞园”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按照宣讲潞园、绘制潞园到保护潞园的实践逻辑践行热爱潞园之行。如:“我讲我的潞园--潞园精神汇报宣讲”活动,学生从校史馆内一张张学校老照片、一件件校史文物讲起,开展“我心中的潞园精神”演讲比赛;“我绘我的潞园-一潞园地标建筑绘制”活动,学生通过绘制地标,用自己的脚丈量潞园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手描绘潞园的每一线风景;“我护我的潞园一生态潞园倾情守护”活动,我们护校园一擦拭潞园形象文化宣传板,护动物--在班内设置“猫粮角”定时投喂潞园吉祥物狸花猫,护教学楼一个在教师节自发打扫教师办公室,护班级-一轮流布置班级文化展板。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们内心中燃起、行动上践行爱校情,努力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潞园青年,传承“一切为了祖国”的使命担当。

    四、知国史辛一坚定信念力,践行“强国有我”誓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翻开浩瀚灿烂的中华历史卷轴,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洗礼,创造了不朽传奇;一代代革命先辈前赴后继,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基于此,我在班级开展了“生于华夏何其幸”知国史系列活动。

    1.学“五史”·感红色精神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班结合“五史”学习,着眼文献史,召开“日记中的中国全面抗战史”主题班会。学生们在一份份历史日记文档中感悟中华民族团结凝聚、英勇不屈的精神,深刻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影像是重要的历史史料,而观影也是班级学生的共同爱好。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班级学情相结合,观看了《理想照耀中国》、央视“面对面”访谈之《吴孟超:肝胆相照》、清华大学校友艺术团老年版《少年》等影视作品。假期中,“扬帆班党史电影院”也“正常营业”,我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观影,观看《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红色影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2.赏文物·感华夏物质之力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红色文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此,我在班里开设文物早课“红色印记一一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每天分享新个文物故事,如《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战争中被老乡冒死保存下来的党员登记表、开国大典时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红色文物,见证着一个个伟大的历史瞬间,令学生们深刻领悟“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深刻意蕴。

    为了让活动更加生动鲜活,我将活动拓展至博物馆,场域从线下到线上,地点从首都到大江南北,方式从集体参观到彩报分享。在参观、记录和分享中,学生们认识到博物馆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场域和文化空间,并从中感悟到泱泱华夏的地大物博。

    3.展志向·贱我爱华夏之行

    学史悟践,知行合一。)浓浓的爱国情怀还应落实在坚定的报国行上。为帮助学生找到前行目标、动力来源,我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了以下活动:开辟“学史悟践汲力量·砥砺初心明志向”板块,学生以中华名校历史为核心,找到学习动力,归纳实践任务,将自己的志向通过卡片、板报等形式进行展示,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开展“追光”演讲比赛,学生们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大的奋斗动力……

    通过以上活动,“扬帆班”的共情力、向心力、奋斗力和信念力逐渐增强。在“青春伴夕阳”敬老爱老活动、图书义卖会、“天使之声”人工耳蜗关爱行动、“温暖衣冬”捐衣行动、为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贫困生捐款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中,他们用行动诠释志愿精神,青春熠熠生辉。

    立德树人守初心,培根铸魂育新人。”在致敬历史中,“扬帆班”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学生们融“小我”于“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真正成为“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情系家与国”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马甜甜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101149)

 

                            摘自:《班主任》2025年第3期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