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新班,遭遇棘手挑战
本校坐落于上海市宝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来源于周边三所不同的小学,带着各自的成长背景与习惯,共同步入初中这一新的学习阶段。
新学年,我接手了六年级(4)班。开学后不久,班级管理方面的挑战便接踵而至。短短几天就有多名学生在课间甚至课上对同学恶语相向,言辞粗俗;第二周,学生间便发生了激烈冲突;我还接到多位任课老师的集体“提醒”,他们对我班学生的课堂纪律深表担忧。
分析行为,确定引导策略
面对种种糟糕情况,我曾尝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试图以理服人;也尝试与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制定一系列班规,如要求违纪学生写下事件过程进行反思,请班干部协助记录并通知家长,让违纪学生参与班级卫生打扫等。然而,这些“惩罚措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我意识到,也许他们对这些“招数”早已司空见惯,硬碰硬只会让双方陷入更深的困境,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所以,我必须转变传统的育人思路,探索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经深入了解,我发现,学生未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甚至认为冲突过后,同学友谊依旧可以如初。而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深入人心,教育不应该只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更在于引导和示范,我应该向学生展示什么是正确的沟通方式,如何以温暖的语言化解矛盾,以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语言来源于思想,温暖的语言可以塑造积极的行为。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班级实际问题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引导他们学会用平和、友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大家庭。所以,我心中渐渐明确了一个计划: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悟语言的力量,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培养“有话好好说”的意识,构建和谐友善的同伴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当每个学生都学会了尊重与理解,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从言到行,打造友善班级
(一)语暖人心,争当“名人”
改变,从学生之间简单的日常交流开始。我在班里开展了“最温暖人心的一句话”每日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发现和表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传递温暖的言辞。
记得那天,当我宣布评比活动和要求时,他们眼中流露出些许的疑惑与不解。第二天,我引导他们评选前一天听到的温暖人心的话语,他们哑口无言的情形如我所料。于是,我又给了他们一个下午的时间,并轻声叮嘱:“请把你们听到的暖心的话记录在笔记本上,放学前我们将一起分享。”
放学前,我鼓励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他们记录下的温暖瞬间。果然有几名细心的学生率先举起了手。
一名学生说:“老师,课间我不小心摔倒了,小A及时跑来问我:‘你没事吧?'”
我立即给予表扬:“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和感恩的好孩子。”
说完,我转而问其他学生:“你们是否也曾听到过这样一句关怀备至的话呢?”
学生们纷纷点头回应。
我微笑着说:“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聆听,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嘘寒问暖的话语。”
他们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知道,第一次的尝试可能让许多学生感到羞涩或无从说起,所幸,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将小A的那句“你没事吧”郑重地写在了黑板的右上角,并标注上小A的名字。第一句“名言”诞生了!
此后几天,更多的学生开始跃跃欲试,因为他们也渴望自己的话能够作为“名人名言”展示在黑板上。我鼓励他们:“只要你用心聆听,善于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那个传递温暖的人。”
从那天开始,一股股暖流开始在班级悄然涌动,黑板上每天都有温暖人心的话语。这些话,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学生们心中真挚情感的流露,是同学间相互关爱的见证,传递着他们手把手的温度、心与心的呵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们口中温暖人心的话越来越多,而那些粗话、脏话似乎被他们遗忘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传递温暖。
如今,我们班的班级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我深知,这些改变都源于学生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善良和温暖,我也将继续陪伴他们成长,见证他们成为“温暖人心的人”。
(二)绿在身边,争做“榜样”
过完年,第二个学期开始了。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告诉他们,真正温暖人心的人不仅会说温暖的话,还会做温暖的事。我在黑板上写上四个大字--“绿在身边”,然后解释道:“春天到了,小树发芽了,嫩叶长出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觉得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呀?"
“绿色。”
“是的,绿色是希望,是新的开始,老师也希望你们在同学中寻找能感动你、感染你的一抹绿色,也就是身边的好榜样,向他们看齐,好吗?"
有了之前“最温暖人心的一句话”做铺垫,学生们对于这次“绿在身边”的评选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渴望成为第一片被认可的“绿叶”。宣传委员更是迅速行动,在黑板一角精心绘制了一方“绿色天地”,小花小草栩栩如生。一周后,我如约在周二午自习时组织学生们评选出身边的好榜样,即“绿在身边”活动的第一片绿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热烈。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投票,小Z同学脱颖而出,荣获本学期第一片“绿叶”,被评为“学习好榜样”。宣传委员迅速将这一喜讯写在黑板上,并在征求我的意见后,写下了“颁奖词”:“Z同学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校首次诊断性测试中取得班级第二的优异成绩,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此刻,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Z害羞得红了脸。这一刻的他,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作业拖拉、上课分心的学生,他在接收来自全班同学的羡慕和善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绿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之后,越来越多的榜样涌现出来:L同学在班级卫生工作中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被评为“劳动好榜样”;学习基础薄弱的N同学则以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努力的精神赢得了“学习积极好榜样”的赞誉……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重,甚至带动一些原本比较懒惰的学生开始认真学习。
学生们在班里发现了一个个学习生活方面的“好榜样”,并通过“学榜样”产生“新榜样”,这种积极的连锁反应,如一花盛开引来百花争艳,为我的班级管理带来勃勃生机。
“绿在身边”还在评选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劳动热情、自律意识也不断被激发。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追逐中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他们在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期待中,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他们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与这些期待相契合,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在班里蔓延开来,如久旱逢甘霖的沙漠中绽放出的花,每一次呼吸都好像在宣布:“看吧,我能行!”这份自信和坚韧,将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最坚实的力量。
“友善”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行为是传达友善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说温暖的话、做温暖的事”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要始终有一束光,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爱与关怀。
(沈琳姣上海市宝山区馨家园学校201907)
摘自:《班主任》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