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少教多学:理念与策略
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启示
处理好五个环节,让教学走向平实
节奏——英语课堂教学的灵魂
充分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向自己的课堂学什么
根植校本文化孕育高效课堂
让有效提问润化语文课堂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习题课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
畅享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善待高效童心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有益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谈音乐课上的“互动”教学
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活”用案例 有效导行
2014-05-27  作者(来源):许晓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的合理运用能帮助我们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主动、独立地思考,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落实导行,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采用,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不同、运用的方法不同,它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此文就“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观摩与展示”活动中案例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精选择 厚积薄发显视野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初中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教材中的原理和概念大多是做人的道理,学生比较熟悉,如“尊敬父母长辈”、“友爱同学”、“保护环境”等。但正因为学生对此“耳熟能详”,往往在认知上有所忽视、在行为上更是“不以为然”。这些知识、道理及准则,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知晓,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重复讲解,学生对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晓,若未形成价值观的认同,就会造成“说一套、做一套”,从而大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此外,教材中也有部分原理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社会责任”等,同样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非但不能很好地理解,而且也会减弱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典型、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内化所学。而此时,案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怎样的案例进行教学?选择几个案例?案例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最终的行为落实。

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案例选择时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北京第八十中学夏宁老师执教《面对挫折选择坚强》时围绕着“坚强面对挫折”这一目标,选择了案例“鹰的故事”——描述了40岁的鹰如何勇敢面对生理的变化,获得重生;案例“我的人生故事”——讲述了“我”在19岁滑雪时,脖子摔断瘫痪后,重新面对生活最后成为轮椅市长的故事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挫折与人生相伴,不同的态度面对挫折产生不同的结果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比较难的,但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而详实的案例把一个抽象枯燥的生活道理鲜活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见紧扣教学目标的案例在此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出,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生活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如上海佘山中学高丽红老师执教的《家家奉献建设社区》,就选择了珠海学生所熟悉的香洲区“最具幸福感社区”案例。由于运用的是珠海本土案例,学生们马上对这位外来借班上课的老师产生了亲切感,课堂气氛也活跃很多;同时也激发了珠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

彰显时效性

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选择还要体现时效性,要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提供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如吉林省延吉第九中学徐海涛老师执教《学会调控情绪》时,就选择了20129月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庆60周年”的案例,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李靖老师执教《让社会投我赞成票》时,选择了“最美司机——吴斌”案例。

二、巧设计 一波三折激兴趣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线,贯穿一堂课始终,起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是学生获得认知、形成价值认同的载体。案例选择后如何在课堂上呈现,这就是案例设计的问题。好的案例设计,使课堂教学主线鲜明、脉络清晰,教学效果凸显,是对学生有效导行的基础;否则再好的案例也只是资料的堆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此次评优课中,浙江温州市实验中学刘彩萍老师执教的《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把与本节课相关的法律条文制作成一张张扑克牌分发给学生,用“出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的法律条文,懂得该如何正确行使所享有的权利。枯燥的法律常识,穿上“打牌”的游戏外衣,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至于案例的呈现,老师也是精心设计、巧妙运用,注意了案例表述的限度,并做到有所保留,留下提问和思考的空间,避免把案例表述演变成讲故事。

设计环节一。老师介绍她最近在网上收到一个朋友发给她的帖子:“江西上饶市6 岁的小女孩小慧被后妈打得口吐鲜血、六块脊椎被打断、大小便失禁,遍体鳞伤,有几处甚至在致命部位。正义何在?!天理何在!如果你有良心,请转发。”这时教师提问:你们看到这个帖子心情如何?我们该如何做?在主张转发的同时是在行使什么权利?

设计环节二。帖子上网后,一夜之间便火爆起来——很多网友控制不住自己的气愤,纷纷声讨小慧的后妈,骂声一片。有人将她的电话、照片公开;有网友发出网络通缉令要让她在中国无立足之日;有江西当地网民在查清地址后,上门谩骂、指责。面对外界的声讨,小慧后妈开始以泪洗面,精神几乎崩溃,不敢出门。此时教师提问:这时你的感受如何?从学生感受谈起,分析小慧后妈的哪些权利受到侵犯。

设计环节三。案件继续发展,江西公安发布关于小慧“被虐”事件的权威调查通报,“史上最毒后妈”并非事实,小慧身上的伤是因为身患血友病(白血病的一种)自己跌倒造成的。教师揭示真相后,再次问学生的感受,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假新闻事件中都有谁受伤,出牌分析与哪些权利有关。

设计环节四。真相告白,网民们惊呼被忽悠了,感情被玩弄了。怎么又是“狼来了”?教师提问:“狼来了”事件的后遗症是什么?

设计环节五。原来这起事件是一个神秘的网友策划的。由于女孩得病、家庭困难治不起病,这位网友想通过网络炒作帮助小慧治病。但是单一炒作小女孩得病肯定达不到效果,因为网络里的这种事件太多了,不会引起网友的关注,于是就策划了“史上最毒后妈”一案。案件的来龙去脉已非常清楚,但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抛出一个问题:网友称我行使了我的言论自由权来帮助别人,这是我的自由,我何错之有?

虽然本堂课只运用了一个案例,但是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整堂课非常丰满,有灵魂、有厚度,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既避免了因多个案例造成知识零星、片面、不系统的问题,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在案件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明晰,学生的行为倾向在案件深入剖析后越来越理性。可见,即使是比较枯燥晦涩的教学内容,但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巧妙设计,同样可以把课上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三、重分析 抽丝剥茧见功力

案例在运用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有效导行的关键。只有把案例分析得合情合理,学生才会入脑入心,才会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去。而此时案例分析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智慧地引导学生回答。

例如,上述提及的设计环节三,当教师说到小慧身上的伤是由于血友病而后跌倒造成时,先是询问学生“这时你的心情如何”?与环节二形成的感受产生比较。在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后妈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当学生意识到后妈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受到侵犯时,教师进一步追问:“若这是事实,网民有权这样做吗?” 在深入分析、师生共同探讨之后,教师又问 “难道我们只能坐视不管吗?”老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该采取怎样正确的行为,并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让其自己比较他们提出的做法与网友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强调了“合法”——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在自己享受权利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最后,让学生归纳在这个假新闻事件中都有谁受到伤害?

可见,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以案例和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来挖掘案例中的潜在性问题,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缘由。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结合教材知识深入思考案例、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得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在讨论中,教师要学会抓住生成、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高度互动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从而落实有效导行。

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走进学生“心灵” 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易于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共鸣。或许,这就是运用案例教学的魅力。当然,用“活”案例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在教学总结中不断完善。

                                   原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年第12A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