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启示
处理好五个环节,让教学走向平实
节奏——英语课堂教学的灵魂
充分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向自己的课堂学什么
根植校本文化孕育高效课堂
让有效提问润化语文课堂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习题课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
畅享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善待高效童心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有益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谈音乐课上的“互动”教学
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少教多学:理念与策略
2014-05-27  作者(来源):何传杰,刘栋梁

“少教多学”是指减少教师“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学”的时间,强调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独立个体。教师的“教”应该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为着力点,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那么,为什么教师要“少教”?学生学什么才是“多学”?教师“少教”就一定能实现学生“多学”吗?

一、“少教”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全人教育,而非单一地灌输知识;应该尽可能多地提出激发思维的问题,而非单一地提供固定的答案;应该更多地重视学习经历,而非单一地强调考试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很依赖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的一切都变得简单易懂、一目了然。他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用不着主动思考,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种课堂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懒于动手的坏习惯,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是以教师更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的。成功的教学既不是倾囊相授、事事包办式的“多教”,更不是引导无力、全线退出式的“不教”。教师的“教”必须找到准确的着力点:促进学,即激发学、指导学、组织学,才能突出教的针对性,增强“导”的力度。因此,“少教”不是让教师减少教学内容,也不是简单地减少讲授时间,而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益,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二、“多学”的可能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学目标单一的倾向,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对知识的质疑;学生偏重于“记知识”而忽略了“用知识”。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分数高,能力低”。

实际上,学习不是一种外加于学生身上的“填鸭式”的活动,而是一种发自于学生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因此,要实现“多学”,教师就应该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事实上,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都是能够长远地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是“多学”的本质内涵之所在。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片面认识,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之多少,更要从认知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等质的方面来衡量“学习”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优先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活性和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来判断学生学习、发展的程度,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来分析其学习是否进步。

实现学生“多学”是需要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探究中获得创新机会,在创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达到“多学”的效果。

三、“少教多学”的基本内涵

“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具有弹性的发展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具体来说,“少教多学”更少地依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重复的考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形式,更加强调从探究中发现,强调问题解决式教学,强调学习终生受用的技能,使学生不再简单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着眼于塑造未来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性格和品质。

“少教多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少教多学”体现的是“参与者知识观”。这种知识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认为知识不仅仅是被授受的,更是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的结果。这种知识观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真正有效的知识是在探究过程中内化在学生心中的“个体化知识”。第二,“少教多学”体现的是“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主张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组织学科知识,倡导学生是课程的实施者、知识的建构者。第三,“少教多学”强调教学从“理解和接受知识”到“发现和质疑知识”的转变,从“记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

“少教多学”的基本思想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主张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以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其课堂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根本目标。“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间接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第二,以“探究”为基本方式。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进程,自主探究感兴趣的各类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发现,在创新发现中感受积极的成功体验。第三,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新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四、通过“少教”实现“多学”的可行性

“少教”只是实现“多学”的必要条件,并非是充分条件。教师通过“少教”实现“多学”,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时的调适。“少教多学”强调教学重心由“教学内容的数量”向“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并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效果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少教多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是“少教多学”的实质和核心。具体来讲,教师通过“少教”实现学生的“多学”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1. 营造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支持

实现学生的“多学”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某些既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动力。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激发”、“培养”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学生实现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过程,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正是这一过程的起点。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明确地告诉学生通过预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择实际问题作为案例或预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要求教师呈现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并且要具有新颖性、现实性和可解决性等特征,以便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提炼、概括、表达及其形式等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2.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思考的载体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多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完全陌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早已理解透彻的内容都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首先,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处理章节间的知识联系,让学生体验“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最后,教师还要将需要教给学生的新知识从“学科逻辑的组织方式”转化为“活动逻辑的组织方式”,设计可感知、可操作、可表达的和有利于思维的课堂活动形式,以活动承载教学内容,以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3.构建促进学生学习交流的机制,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展示平台

“展示”是一种学习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把知道的表达出来”,是一种颇具激励意义的挑战性学习;对学生进行“有声思维训练”,让学生经常以规范的学科语言来表述问题,是锻炼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两两对话、两两检查、小组讨论、全班辩论、角色扮演、访谈等多种交流机制,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多维度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展示中,发展总结、表达学习成果的能力,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4.提供明确的学习导向,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方向保障

提供合适的学习导向的关键是课堂现场的“即时性引导”,即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进行引导、点拨、补漏、纠错和评价。有经验的教师可能有较好的预见性,即时性的引导也基本胸有成竹,而经验并不丰富的教师,即时性的引导则是对其专业技能的极大考验。

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缺陷,若让他们完全自学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主动地学习又不因为难度太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即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分解复杂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达成学习目标。有效的“支架”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的操作能力水平相适应。当学生需要较多帮助时,教师可以提供较多的引导和支持,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扶持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而当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帮助时,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少教而多学。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实现学生的“多学”提供积极反馈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最后记住知识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的激发、态度的形成、方法的归纳和情绪的感染等,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观察个体表现和小组活动表现、非正式提问和讨论等方法进行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则可以采用表扬和鼓励、描述性评语等多种方式。

“少教多学”反映的是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独立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综合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时调适,才能通过教师“少教”而促进学生“多学”,从而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的转变。

                              原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年第3B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