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智慧真爱架心桥——浅谈“三段式沟通”在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换个角度看问题
学生心理档案的构建及管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沟通
手牵手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浅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实探———建构主义视角下对12例心理健康课的观察与反思
善用心理效应营造积极氛围
用赏识和尊重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浅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换个角度看问题———情绪的自我调节
对心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需要生命的温度
细节教育让我和学生共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教师心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有多少“差生”还能重来
2014-03-12  作者(来源):张朝全

〔关键词〕差生;多元智能理论;自我认同感

在学校总有一类学生令老师们不能释怀,那就是“差生” 。说起“差生” ,我们总会“愤愤然” ,仿佛要除之而后快。然而,许多年来,非但没能除尽,反而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眼里所谓的“差生” ,难道真是“差生” ?

有语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我们也是啊!许多年来,应试教育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眼里能见到的,就只有分数。也因为被学生称之为命根的分数,才使我们看不见整个的学生,才产生了我们所谓的“差生” 。而今,被打入“分数冷宫”里的差生何其多矣,这一切“只因浮云遮望眼” 。

一旦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 ,无异于人生被判了“死刑” 。于是,我们在言语上毫不客气,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也总是会说,“你这样差,我看你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从没见过你这样差的!”“你成绩这样差,真给我们班丢脸呀!”“我真有些怀疑你还有没有点智商”……肉体的疼,痛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言语上的伤害却会让人铭刻在心,永远也无法抹去。还有一种应对方式就是置之不理,仿佛班级没有他们存在一样,让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里。这样一来,这些“差生”就永远成了教育的弃儿,没有了信心,没有了前行的勇气,甚至没有了抬起头的力气。

只想再次追问:“难道他们真是‘差生’ ?”只想这样回答:“非也!”“差生”的产生,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出了问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是与众不同的。而我们用同一个标准(考试成绩)去衡量他们,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且不论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个体智力的差异,单就他们进入学校时所遇到的教师,以及对教师教学的适应程度来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应该说,这是十分正常的。同样的学习材料,每个学生的认识都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分数低不能叫做“差生” ,只算是“差异” ,因为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更不能据此对学生的一生过早地下定论。过去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今天,人们进一步细分,发现共有 1800 多种行业。哪一行不需要人才呢?一个班级里,真正能在分数上出众的只是一部分,总会有人排在后面。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即人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其他类型智能等。学生的分数低,只能说明他们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无法赶上他人,但并不能因此评价他们是“差生” ,更不能因此歧视他们,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智能发展空间。

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宁夏的一名高考落榜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这位姓杨的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一个非政府公益组织,支援西部教育。哈佛对此作出如是解释:我们需要将来能改变世界的人。这则消息,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呢?高考落榜生肯定是我们眼中的“差生” ,但却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了。难道所谓的“差生”真是“差生” ?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依旧“迷途”不知返呢?一些偏才、怪才,最终却成了人才,可以说,如果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他们也算是差生。比如,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沈从文成了文学大师,数学考零分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吴晗成了史学大家,高考数学仅得 20分的王小丫成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主持人……

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未经审察的孩子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下一代的竞争力》的作者蒋佩蓉在书中提到:“世界上有两种人:责怪别人的人和承担责任的人。”今天,我们恰恰成了第一种人,对学生的责怪使“差生”这一称呼始终存在,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贴标签,而是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唤醒他们内在的潜力,以及存乎于心的那种“我是好孩子”的感觉,

找准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切入点,然后循着这个方向去引领,而不是强调整齐划一和齐步走。

当代教育家东缨说:“庸师叙述,常师讲解,良师示范,高师启发。 ”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 ( 《育大乾坤》 )所以,对各具个性的孩子,应该放弃抱怨,顺乎他们的个性给予启发,“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巨龙一条江。”

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我觉得自己就如同最常见的丝瓜、扁豆,它们是可以攀援向上的,但是需要棚架的支撑,没有支撑,只能趴在地上,不可能向上攀去,也就结不出多少果实来。”可以说学生们就是“最常见的丝瓜、扁豆” ,但他们需要“棚架的支撑” ,我们要给他们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平台,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梭罗先生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写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花开自有蜜蜂来”“强扭的瓜不甜” ,所以,只要我们摆脱分数的桎梏,挖好教育的“池塘” ,何愁他们没有自己的成长呢?

生命犹如单程列车,不可逆转。抛弃“煮分论英雄”的陈腐观念,循着他们本来的面目去教育他们,让他们个性不失,本真犹在,让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冒险精神,以及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与他们自己相伴,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重庆,404120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