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将赏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需要生命的温度
细节教育让我和学生共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
教师心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
课堂应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
对一例初中生焦虑性学习低效的心理干预
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
巧用心理杠杆 提高记忆效率
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
五种逆反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团体心理辅导
青少年“迷信”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静心听花开
学会改变 幸福无限
建立你的自信心
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微笑
 
 
 

对心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2012-09-24  作者(来源):陈旭艳

〔关键词〕教学;心理课堂;有效提问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有关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以及在交流和探讨中的感悟、成长,因此心理课提问的有效性成了课堂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有效的问题设计

1.问题要具体、明确

设计问题时需要明确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避免问题的设计偏离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目标的流失。模糊、空泛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容易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的意图,令课堂陷入“僵局”。如在一堂主题为“主动交往”的心理课上,教师以一则儿童绘本故事“我有友情要出租”引入,讲述主动交往的重要性。下面是课堂提问的片段:

师:为什么小女孩咪咪离开森林后,大猩猩一直没有交到朋友呢?

生:因为其他动物没有钱。

师:大猩猩后来可是免费出租友情哦。

生:但是之前大猩猩要五块钱一个小时出租友情,其他动物觉得它比较功利,都不想跟它做朋友。

主动交往属于人际交往的态度问题,问题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明确引导学生往交往的态度方面去思考。显然,该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的回答往金钱方面思考,偏离了教学的主题。所以可以把问题改成:故事中的咪咪一个人玩的时候,看见叶子上的信息,她是怎样做的?(主动上前询问并和大猩猩玩)大猩猩孤零零的时候,它是怎么做的?(被动地在树下等待,没有主动上前结识朋友)从而引出核心内容:改善自身人际关系状况的第一步是主动交往而不是被动等待。

2.问题要切合实际,避免虚而不实

心理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活动,活动后少不了提问,有些教师对活动的期望过高,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在一次15分钟的“寻人信息卡”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跟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学生个个抓耳挠腮,一脸困惑。因为15分钟的活动中,学生都急于找同学签名,签完名就了事了,没有太多的交流和沟通,如何谈关系的变化?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活动的时间因素和学生的实际表现,避免纸上谈兵,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问题要注重开放性

心理课特别重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通过一些与主题各环节相符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欲望,并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提问应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要太封闭,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一堂高中心理课“花开应有时”上,心理教师先给学生讲述男女生由于红歌比赛相互产生好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思考接下来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的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续写“爱的故事下集”。这一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能从中大致了解高中生的爱情价值观。接着教师从学生分享的故事中引出青春期发展恋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出对“爱的能力”的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自我,分析自己是否具备“爱的能力”,从而树立健康、负责任

的爱情观。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敞开心灵各抒己见,让学生的思想在相互交流中碰撞,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

二、有效的提问技巧

1.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

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往往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提问对象不能过于集中。一些教师为了避免课堂气氛陷入沉闷、尴尬的状态,提问的时候经常会关注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使课堂几乎变成了

个别学生的“舞台”和多数学生的“看台”,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心理教师要善于与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谈心,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言。还有一种现象是在小组讨论中过分依赖小组长发言,由小组长“包办”,这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对象避免随机性。随机性的提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师按学号随机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既不亲切,教师也可能会因为学生沉默而感到不安;二是让学生推荐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方式不可取,因为学生一般推荐的是有较好人缘、受同学欢迎的学生,或者是人缘较差、经常受到同学讽刺和嘲笑的学生,这样会让部分捣乱的学生幸灾乐祸,深深地挫伤被提问学生的自尊心。

2.注意启发和追问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线索,协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充分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的信息,以便学生能更全面地思考和发现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比较“独特”,教师则可以顺势追问,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

如在一堂有关“情绪调节”的高中心理课上,教师先介绍了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情绪法以及情绪ABC理论,接着举出小B最近失恋的例子,让学生想想小B可能会存在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和做法。这时有位学生认真地说:“小B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班级学生听了都感到困惑,心想:这不是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吗?当时教师既意外又惊喜,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及时追问:“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学生解释:“小B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如果只是一种逃避,内心没有对失恋这件事情作一个很好的了结,可能会

对她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非常好,你考虑问题很全面。”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接着问,“由此可知,注意力转移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的情绪,如果要根本解决失恋的问题,小B要怎么做呢?”从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教师顺势引出认知改变法的具体操作。

可见,教师适时的启发和追问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全面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令课堂更加精彩、鲜活。

3.设置合理的提问后等候时间

提问后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可能会冷场,让整个课堂教学节奏不紧凑;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则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恐慌而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总时长以及问题的复杂性等具体情况,精心把握等待时间。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学生思考问题的表情等因素来确定等待时间。合理的等待时间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有效的信息反馈

1.学会倾听与共情

倾听是教师理解学生、产生共情的第一步。亲切的语言、和善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认真倾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坦诚地表达自我,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是指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如亲身体验般的了解。在心理课中运用共情技术,有利于创设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帮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在一次“自画像”活动中,心理教师提问一位男生,让他分享描述自己的句子。男生极其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低着头声音微弱地说:“我是一个宇宙人,我是一个银河系的人,我是一个某村的人。”此言一出,课堂顿时笑成一片。但这位男生并没有笑,继续低着头,心情非常失落。这时心理教师示意学生们安静下来,用温和的语气问:“能跟我们谈谈你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体验到怎样的情绪吗?”学生沉默不语。教师走近他,用温柔关怀的语气说:“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烦恼与失落,也许说出来会好一些?”学生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一个很失败的人,是一个不被周围人看好的人,身上有很多的缺点……”正是教师的关怀与共情,让学生最终放下自我防卫,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困扰。

2.善用肯定、鼓励式的语言评价

心理课是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让学生在体验、分享与交流中有所感悟。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心理教师都应当加以肯定并给予及时反馈,避免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不能过于单调,如果除了空洞的“非常好”“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那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激励效果。如果在肯定时能点出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非常可贵”“你思考问题很全面周到”,这样的回应会更加实际、贴心,更能激发学生自信的光芒和思维的火花。总之,课堂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善教者,必善问。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若能科学设计问题,有效提问,积极合理地进行信息的反馈,必能加强提问的有效性,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佛山,528211

    编辑/何妍黄才玲终校/于洪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2012年第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