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美国心理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
对一例初中生焦虑性学习低效的心理干预
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
巧用心理杠杆 提高记忆效率
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
五种逆反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团体心理辅导
青少年“迷信”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静心听花开
学会改变 幸福无限
建立你的自信心
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微笑
赞美与鼓励的魔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探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
培养情绪智力,让学生在良好情绪中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011-11-22  作者(来源):高红霞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近年来,经常听到许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难管理,逆反心理严重,时常发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抗。本人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这种现象的确比较普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内心比较脆弱,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一旦遇到老师批评教育,马上像刺猥一样“炸刺”,拒老师于千里之外;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往往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十分反感,充满着“敌意”,甚至故意与老师作对,严重的甚至造成师生间的冲突。这种现象若长期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到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反思,深刻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时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师生间的对抗情绪,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健康成长。

本人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比较强。因而内心比较脆弱,敏感易怒,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加之与老师缺乏沟通,而一些老师往往喜欢居高临下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2.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今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城镇学校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更高。在家庭中他们时时受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众多亲属的娇宠和过多的呵护,一些家长对他们听之任之,处处顺着,甚至有的家庭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过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使他们听到的赞美和表扬较多而批评较少。因而一旦遇到学校教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往往不易接受,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3.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缺乏关爱,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出现问题,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便大加训斥,教育内容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对学生讽刺、挖苦、歧视、体罚等,个别教师甚至向的学生家长告状,或借助家长为自己出气、整学生。因而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比较反感,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化解学生的对抗情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掌握了沟通,你就掌握了世界,沟通会产生‘双赢’的结果”。因而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教育,尤其要建立在有效的沟通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避免空洞的“管家婆”式的说教,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所以,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

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2.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与配合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互相沟通、配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制定教育方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采用激励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关爱,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教师平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学识,以便与中学生有共同的话题,经常与学生交流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课堂上能够妙语连珠、深入浅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教师要有亲和力,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部分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学生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真正从思想上感化学生。(稿件编号:091222008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上半月刊)总第14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