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精读:从文字走向生命——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几中情绪问题的疏导法
上好心理课的“六不惟”
中学地理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反弹琵琶又一春——逆向心理调节法的运用
交往教学及其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赞美与鼓励的魔力----浅淡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交往教学及其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走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差生的心理转化必须靠老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富有成效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立教立身之本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
2010-09-26  作者(来源):李小鲁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缘起于应急管理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产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分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源于西方,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职业指导、测量技术和心理治疗的兴起而出现的。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代生活的发展,使很多青少年的成长障碍、行为偏差、认识畸形越来越不能用传统的思政工作来解说和解决,于是,传统思政工作就分化出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领域。心理咨询需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具有崭新的学科基础和特殊的方法技术要求,超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从而真正确立了新的专业分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目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认识和行为的层面上,正式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与思政德育工作互为呼应,共同关注着学生成人、成才的专业领域,并在各级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随后,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使服务对象逐步扩大。事实上,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教育根源,可以说是不可避免、难以消除,这就使得应急性心理咨询应运而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从社会环境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变迁迅速、观念多元、竞争激烈,无形中对学生施加了过重心理压力。从教育环境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惟一标准,使得大批有各种潜能的学生成为应试竞争中的失败者,这种失败者的心态会带给学生缺乏自信、行为退缩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仍有不少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应对这一情况,大部分学校都迅速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可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是应急管理的技术性成果

随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改善,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创建了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机制。建立系统的网络组织,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创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大多数地区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实现行政力和学术力的有效统合,充分发挥行政主导和学术支撑的合力作用。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和心理咨询网站等,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心理学教师,学校医疗保健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参与到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来,积极为有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和倾诉途径。三是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咨询和救治,大部分公众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加以化解,取得了良好的应急业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1.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服务面窄。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中受益。二是资源浪费。由于服务对象过窄,心理咨询室的资源时常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设一个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数老师并不参与这一工作,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并且,由于这些老师没有或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责任,还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制造源。三是精神病学倾向严重。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四是育人功能缺失。缺乏对学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对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关注;注重疾病事实的解决,而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功能性干预。五是脱离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脱胎于西方社会,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与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生活习俗以及当代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差距。任何心理问题的心理根源与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视角与向度,从西方文化中根植与滋生的问题体系与解释体系以及育人方向和目标都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问题解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当前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还是社会和家庭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谋求和谐的社会及家庭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再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育人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最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成才道路的选择将会多样化。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学生必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既包括智力潜能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如人格、情感方面的发展。学生们能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整个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而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第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