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立教立身之本
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
简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适措施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导入
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
激发学习自主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
中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
 
 
 

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富有成效
2009-10-20  作者(来源):zhlg的博客

在同样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主体的理想差异或理想坚定程度的差异或意志顽强程度的差异
学校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应该抓住“体魄、环境、理想、协调”四大要素的教育,心理健康就会更富有成效。
身体健康——锻炼体魄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脑是思维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作为人体器官之一的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所以,要求心理健康,就必须保障脑的健康。脑与人身体的其它器官息息相关,所以要健脑必须健身,有健康体魄才有健康心理。
有研究表明,人在更换心脏之后,其行为习惯也可能改变。这说明心脏功能差异直接影响心理功能。所以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通过体育锻炼直接提高心理敏锐性,而且锻炼增强了心脏功能而间接影响心理功能。
现在很多人都提倡药物健脑,这虽然不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好方法,但是脑的健康需要一定的特殊元素这已是不争的共识。所以指导学生积极锻炼、不偏食厌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通过锻炼提高消化吸收系统的功能,而且使脑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得到及时足量的补充。
心理有障碍的人往往出现耳鸣、眼花、鼻塞、口渴、失眠、心律不齐、胃口不好等症状,这是心理对于人的其它器官功能失调的结果。这也正好反过来说明体魄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平时注意体育锻炼,注意对五官的保护,我们就会五官聪利、睡眠踏实、心搏有力,反之,日积月累必然累及到脑。
这就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大要素——体魄。
而问题是,我们现在有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宁可拿出时间来使心理教育“学科化”,也不愿给点时间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一门正规课程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讲解心理的概念、理论、术语,而把体魄这一心理健康的前提置之不理,哪能收到效益。
心情舒畅——正常生活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脑的正常发育,给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心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心理就没有了反映的对象。中小学生所面对的客观存在,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无不体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学习生活是正常的,他们的心境、情绪就是舒畅的。所以中小学生心理是否能健康发展,其基础就在于是否有正常生活。
著名的“狼孩”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融入人类社会的人脑,是不能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的。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与性格出众的人,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而造成孤僻与出众性格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决定的因素还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学习、生活、交往)。所以,我们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中,一定要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和谐人际关系。
我们说的“正常生活”,既包括“新生与幸福”,也包括“痛苦与死亡”。众所周知“新生与幸福”是愉悦的,带给人们的是心情舒畅;而毫不讳言,“痛苦与死亡”带给人们的是忧郁。但是当见证和体验了痛苦和死亡之后,人们的心情将产生另一种舒畅。“啊!这就是生活!”“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战胜痛苦和死亡也是幸福!”这样的心理体验比愉悦更重要,是最高境界的舒畅。它使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就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二大要素——环境。
而现在有的中小学风行“片面化”“一边倒”,使正常生活不正常。一切从“愉悦”入手,先是暴食,肥胖后再偏食;为了应试很少有学校不偏科;为了应试没有学校不“超负荷运行”。就连心理健康教育也和应试一样只注重部分学生,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检测,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适应性心理咨询,轻视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这样的“片面化”“一边倒”不会不出心理障碍和毛病。有了问题又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医疗化”,只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这样的状况必须改变。
追求理想——战胜困难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同样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主体的理想差异或理想坚定程度的差异或意志顽强程度的差异。
红军长征千难万险,为什么会胜利?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共产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中国革命战争中,在战斗中战士们为什么那么勇敢,面对死亡为什么那么从容?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先辈们的勇敢与从容,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在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行为中磨练出来的百折不饶的高尚心理品质。这种高尚心理品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拥有崇高理想,一是需要刻苦磨练。理想是心理中一座繁荣而有序的城堡。没有理想,心理就繁杂,以至杂乱而导致分裂。意志是城堡的防线,越磨练越坚固,而且逐渐扩张。所以,追求理想、战胜困难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古代囊萤照读,说的是树立信心、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而学习的典范;悬梁刺股,说的是发奋学习、克服惰性、战胜疲劳的学习典范。而今,打工求学的遍地皆是,背父求学、携妹同学的倍有人出。这些都是通过磨练提高心理素质最后成才的例子。
现在盛行“愉悦”教育。我们认为,“愉悦”作为一堂课或个别辅导采用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而把它作为教学模式,使教育“愉悦化”是有悖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一方面在“愉悦”中平淡地度过,一方面感受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的巨大差距,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在心理上形成“无波折崩溃”。一有与“愉悦”不相适应的情况便出现逃学甚至轻生。有的长期“愉悦”,哪有什么防线,根本无需“崩溃的过程”,就由“愉悦”直接迈向灭亡。这是再加几节“珍惜生命”课也无济于事的。我们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且在刻苦的磨练中铸就追求理想、战胜困难、百折不饶的顽强意志,才能培养出崇高的心理品质。
这就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三大要素——理想。
而就在这“关键”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形式化”倾向,就连“课程标准”中核心标准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几乎是空的。就是在“新课程培训”中也很少有人问津。当然,这与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关。现在好了,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明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落实了,舍弃“共同目标”教育的现象也应该纠正了。
胸怀坦荡——全面协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事物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矛盾也是方方面面的。这些客观存在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对挫折的反映、对矛盾的反映,往往产生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处理得好,这种矛盾、冲突就成为动力促进心理发展,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怎样才能处理得好呢?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做到胸怀坦荡,容得下挫折和矛盾,再是能全面协调,能正确观察、分析、反映、处理事物。容得下矛盾只具有短期效果,总有一天会爆发,只有全面协调,才能化解矛盾,使事物和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否则不仅事情解决不了还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做到胸怀坦荡,并且能全面协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更重要的是,这种保证作用要体现在挫折、矛盾产生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预防为主”。我们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协调关系,二是及时辅导,三是自我调节。
协调关系。首先要能正确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协调是一个过程,在正确反映基础上的协调才能取得效果。
协调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作为青少年学生,要协调的具体有这几种关系:同学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学科间的关系、德智体美劳的关系、脑与体的关系、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等等。只有全面协调,才能取得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根据时间、区域差异,需要重点协调的关系也不相同。
及时辅导。对协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障碍要及时辅导,给予解决。辅导对象要全面,不能因问题小而放过,更不能因不是自己的重点对象而置之不管。辅导方法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正面指导为主、事前指导为主。也可创设情景以“后果教育法”给予辅导。也可结合惩戒进行辅导。要指导青少年看书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自我调节。看书学习是自我调节的最好方法。自我调节中要指导学生系统的学习,只有把自己融入系统才能有所提高,切不可拿具体问题对号入座。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号入座可能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使是非颠倒,另一方面对号入座会导致孤立地看问题而产生片面性。自我调节还可以采用“写日记——回头望”、“社会调查——吸收营养”、“交心谈心——自我批评”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地方法。
这就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第四大因素——协调。
而有的心理健康辅导象庸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找不到源头、抓不住关键,把各种心理现象孤立化。这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是有害的。
加强以上“四大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再辅之以具体的特殊的指导,学生心理素质一定能得到健康发展
                           本文摘自:http://www.ourfeeling.com/news.php?id=587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