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在英国和美国的成功实践,对心理健康活动课有着很好的启示。国内学者把心理课统称为中国特色的“幸福课”,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幸福课”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本文还对心理教师如何应对“幸福课”的挑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幸福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专职心理教师的最大舞台。因此,如何提高“心理课”的专业地位,并发挥更大的效用,是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
1.“心理课”遭遇发展瓶颈
2000年前后,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进人中小学时,算是学校办学有特色的标志。那时有一批专职心理教师进入中小学.“心理课”曾经有过一段黄金时期。但近几年来,“心理课”从当初的“高歌猛进”,到了现在的相对”平静似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课”遭遇了发展瓶颈。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倡导者盂
传统的“问题”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给教师和学生造成的心理暗示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这样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心健康教育受“抵制”。还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心理没问题,就会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在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 “门面工程””迎检工程”,成为了说起来很重要,但做起来往后靠的工作。
2.“幸福课”传来发展福音
2007年以寒,《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纸报道了哈佛大学“幸福课”奇迹的新闻。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博士一下子成为了”哈佛红人”。2007年11月, “哈佛红人”泰勒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引进出版。“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这是“幸福课的主要主张。所谓“幸福课”,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从“幸福课”红遍哈佛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无独有偶,《中国教师报》曾刊发过一篇《幸福课让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文章,文中介绍了英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之一——威灵顿公学决定从2006年9月起,给该校14-16岁的学生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威灵顿公学的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课程将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
3.“幸福感”引领发展方向
心理健康活动课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幸福体验,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这样的心理课才更有吸引力。
那么,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幸福课”则更有吸引力。因此,心理课完全可以借助“幸福课”的魅力,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来服务学生的快乐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探索
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本文结合八年多尝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学习思考和最新的形势要求,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开展好“幸福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走出被动教育.迎接主动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自我教育的对象。“幸福感”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心理健康活动课由于不用考试,也跟中考没有直接的关系,被学生漠视也是很正常的,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嫌弃儿”。因此,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心理建设”一词,对本人有很大的启发。该文中提到,“心理建设”这个词在台湾用得很普遍,很多人在谈及如何面对心理困难时,经常用“心理建设”一词来表达自己在平时注重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我们通常所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把学生的心理健康看作是外界施加的结果,虽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但往往忽略了在心理成长中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作用。“心理教育”与“心理建设”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词语的变化,但这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是巨大的,“心理建设”恰恰是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以自我完善心理达成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建设中来,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把“心理建设”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并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告诉学生,让学生主动来进行“心理建设”,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
事实上,“心理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作用。浙江师范大学
(二)针对现实困惑,“唱响”建设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现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其实,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完善和成长,都可以通过“心理建设”来实现。
当然,学生的心理建没,教师需加以引导,让学生看到建设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是实用的,他们才会感到兴趣,才会积极参与。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在以往侧重诊断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简而言之,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焕发春天活力的心灵。
如何针对学生的现实困惑,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这是心理建设真正赢得学生的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困惑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其实,学生的心理困惑是有共性的。《杭甬中学生心理现状透析》一文通过对杭州、宁波中学生心理热线的分析发现,这两地的中学生的四大心理困惑是惊人的一致。“异性交往、同伴交往、考试焦虑和不良情绪”成为杭州和宁波中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当然,各地各校的学生的情况各有特殊性,但一些共性的困惑大家都是存在的,因此,教师可在结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上,引导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心理建设。
如全国青少年心理专家讲坛开讲以来,“提高适应能力”,“缓解考试压力”,“提高沟通技巧”,“解除青春烦恼”等主题都是青少年需要提高的心理能力。专家们选择这样的主题,也是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建设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我青春我快乐”“提高应试心理水平”“我的情绪我做主”“为发动机加油”等围绕学生人际交往、青春期困惑、应试压力、情绪管理、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建设,是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的。
当然,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考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考前的心理建设”.前者强调的是外界的影响,后者强调的是自我在心理完善方面的努力。因此.考试心理辅导不以战胜考试焦虑为主题,而是以提高应试心理能力为主题。这样在主题的选择上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心理建设的积极性。
(三)着眼长远发展,拓宽建设思路
有针对性地选样建设内容,让学生觉得心理建设离自己并不遥远,是有利于解决自己烦恼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建设的积极性。当然,除了针对当前的困惑来引导学生心理建设外,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相应的活动。
“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性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在“一俊遮百丑“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类似于良好的性格等重要的素质.往往被忽视掉了。
因此,“培养良好性格”“让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做好初步的生活规划”“成为网络的主人”“让休闲促发展”“做最好的自己”等都应该纳入心理建设的视野,就“如何健全人格” 展开讲座。这些有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内容,也要有意识地纳入到心理建设的范畴,来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
(四)形成多方合力,提高建设实效
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等,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同时,也要进一步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要盲目给孩子加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好发挥家校协作的力量。如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例由于家长要求过高而导致孩子严重考试焦虑的案例。后来,在家长的配合下,引导学生加强提高应试心理能力方面的心理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在很多教师眼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教师有这样的认识,就很难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他们也可能制造“师源性”的心理问题。因此,笔者经常与班主任沟通,倾听他们的建议,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来更好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深入推进“幸福课”的几点思考
(一)心理教师自身要率先幸福
坦率地说,心理健康教师的地位是不高的,是属于缺乏“关爱”的一个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教师的地位比不上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当初,有很多心理教师满怀希望地走进学校,准备大施拳脚,但面对现实的处境,往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许多兴致勃勃置身于心理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感觉在基层的学校教育中,自己工作难以得到学生和领导的认可,没有成就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心理教师在现实中面对的尴尬和无奈,导致自身幸福感并不强。因此,为更好应对幸福感的挑战,心理教师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应不断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二)心理教师自身要不断成长
应该说,现在中小学心理教康教育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现在也已经有不少专家在探讨这方面的话题。
不容忽视的是,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中,心理教师还属于“单兵种作战”,根本就没有专门的教研组。因此,心理教师必须要有“自助”教研的意识,特别是现在网络让“自助教研”变为可能。如中央文明办等单位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心理专家讲坛和访谈,是非常有学习价值的。
如《中国教育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健康》《心理委员,设还是不设,这是个问题》等文章都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当然,相关的专业报刊,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等应该时常拜读。
(三)心理教师要寻求支持系统
与其消极等待,不如主动出击。面对没有教研组织、鲜有教育活动的现状,心理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如心理教师和兄弟学校的同行可以组织案例研讨等“自助教研活动”。同时网上的专业论坛也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如浙江省心理教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主办的“心海扬帆”网站,团结了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大家一起在网上交流,分享集体智慧。“心海扬帆”是心理教师的网上精神家园,是很好的网上教研平台。无论是和兄弟学校的“自助研讨”,还是在网上“群英荟萃”,都既可以获得心理支持,又可以起到促进专业成长的作用。
此外,还有通过多种途径,赢得学校内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这样,工作起来才更得心应手。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心理和谐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更具有魅力。因此,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到“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幸福课”也必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所为。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