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课堂应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
对一例初中生焦虑性学习低效的心理干预
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
巧用心理杠杆 提高记忆效率
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
五种逆反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团体心理辅导
青少年“迷信”心理成因及其对策
静心听花开
学会改变 幸福无限
建立你的自信心
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微笑
赞美与鼓励的魔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探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
2012-03-19  作者(来源):王雷

〔关键词〕逆反心理;对症下药;控制和转化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对立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偏激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相对狭窄,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我班的一名学生被查出偷偷带游戏机晚上玩,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地玩,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地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我把晚上玩游戏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例如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就不能专心听讲等)。怎么他就改不掉呢?经过深入地调查,我发现原来学生玩游戏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能再玩,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他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玩游戏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晚上玩游戏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不对的,使他们及时改正了错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1.避免激化逆反心理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地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因为他们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肯定不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4.鼓励学生学会适应

学生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北京市忠德学校,北京,100024。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理事长单位)编辑/何妍吴九  终校/李益倩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