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素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教师注意与学生心理取得协调,是有效沟通的艺术;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角色互换,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关键词】有效沟通教育心理学心理协调语文课堂教学
一、有效沟通是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能,获得“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师的备课、课堂的组织都很重要,而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基石。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达成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思想、行为表现,就是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除受智力因素影响外,还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成就动机、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状态,这些都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则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诚然,教师对课的精心设计和处理固然重要,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个和谐、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甚至,教师和学生关系上的融洽、和谐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师、生的思维得到自由舒展,并产生碰撞的火花,引起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也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师、生心理不协调,他们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小,这对师、生的思维都会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必定会受影响,甚至连该堂课的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更别说想收到良好效果了。
因而,课堂上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这就是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其实,在课堂上,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传递着信息。同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也对教师的教学情绪有着无可避免的影响。
二、影响语文课堂有效沟通的主、客观因素
1.繁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令教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造成师生沟通缺乏耐心,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2.繁重的课业负担及多彩的生活诱惑,令学生对课堂学习出现厌倦心理,被动应付甚至放弃学习。
3.班容量太大,沟通面狭窄。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的班额人数45到50人,这个标准,现实中往往做不到。过大的班额造成上课的效果严重受影响,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和更多的学生单独沟通,学生独立应答的机会在学生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班额过大导致全班师生交流不平衡。
4.由于班额过大,还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信息传达不到。
三、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书育人,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素养,这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教师要及时疏导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偏差、心理异常,这是培养教师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承压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心理观念,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所以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的集两种角色于一身的教师, 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级教师欧阳代娜曾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到:“天方夜谭”的“夜谭”是什么意思时,当场
(二)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取得协调,这是有效沟通的艺术
1.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要学会倾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特点。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然而,这种差异并非是消极有害的,而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不同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协调一致。
既然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教师更要学会倾听,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机会表达,把充足的耐性、爱心给予那些未能如愿表现的学生,否则,可能课堂教学对这一部分学生是无效的。由于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过大和教师的疏忽,一些学生没有机会
所以,善于倾听,也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这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的鼓励,当学生感觉到被老师接受、理解和认可时,就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更
2.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注意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宽容始终灌输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平等交流,调整教学设计。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着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 发自内心地真诚而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学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交往的渠道,从而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前用猜谜语等方式, 舒缓学生上课前的紧张气氛。在课堂上,学生什么话都可以对于老师说,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于老师,他们可以自由发言,可以自由上台展示,可以随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正是因为于老师始终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宽容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才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有时,可能是学生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学生未预习好,或未按老师的要求做好准备,这时,老师按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话,可能影响效果,这时,要学会与学生协商交流,平等对话之后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样,学生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回应老师、配合老师,师生之间的冲突,通过协商和调节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有效的学习。
3.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除了具备良好师德、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已经与学生取得的情感上、心理上的协调以外,还应做好课前准备,把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好。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全情投入地带引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反应、认识反馈,及时调整教法,并且始终如一地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协调好, 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着知、情进行。
(三)师生双方应尝试在心理上的角色互换,这是
有效沟通的关键
1.学生要积极配合老师,与教师心理取得协调。
据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较浓,其对喜欢的教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所以,学生也应该调整自己,对所学的学科灌注热情。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配合老师,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及
2.教师应尝试在心理上与学生换位,以理解学生的思想。
教师能否从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并理解其看法,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和行动方案,这是教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师生间的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合作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换位思考,有助于促进师、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认识上的交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作设想,回想自己做学生时的心态;也让学生作“假如我是教师”的设想。特别在遇到师生情感沟通出现问题时,通过这样的心理换位,会达到师生双方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共感认知,协调一致。
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1)相信学生通过思考能解决问题,如可以说“我考考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令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欲望;(2)与学生平等交流,适当扮演无知者。如可以说“我不太清楚这个问题,想向大家讨教,谁能帮帮我? ”由全知的教者换位为无知者,无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信任与赞赏。
讲究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的艺术, 会使师生心理上协调一致,师生双方产生愉快、和谐的情感交流,教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气氛包围下成功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心理平和、信心十足的心态下不断尝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市第四中学。
摘自:《中学语文》2012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