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秩序如何,直接关系到活动是否顺畅进行,分享能否深入展开,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维持与调控课堂秩序:巧用团体契约;活动指导语清晰明确,确保学生理解活动的操作要求;提出适当要求,调控活动秩序;擅用截断技术,及时有效制止不良行为;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维持活动与分享进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秩序;调控;团体契约;截断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性与互动生成。这种互动、活动、自主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堂上学生动得多、说得多、放松得多,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教师能否有效控场,即维持与调控好课堂秩序,直接关系到活动是否顺畅进行,分享能否深入展开,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活动中,有些学生不遵守规则,活动混乱;有些学生指责谩骂他人;有些学生因兴奋而大喊大叫大笑,甚至拍桌子、跺脚。在分享时,有些学生随意插话,打断别人;有些学生攻击他人,吹嘘炫耀;有些学生强势强加,不尊重他人。教师如何有效预防和调控这些行为,以保证课堂的秩序和维护团体氛围呢?
一、巧用团体契约
团体契约是团体组建时所使用的一项技术,是指经过友好协商而在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之间所达成的心理和行为的约定,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实现团体目标。契约要明确团体成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在团体中要遵守的规则。团体契约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并不是要签署什么正规的团体契约书,而是我们的教师要有这种理念,通过规则的制定,预防并有效控制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团体发展的心理与行为。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团体契约一般以规则的形式在开课之初即组建团体阶段呈现,可以是教师口头宣布,也可以是写在一张大纸报上,贴于教室醒目的地方,随时提醒学生要按契约控制与约束自己的行为。
团体契约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团体发展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初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级里,契约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性质、基本形式,以使学生对课程本身有大体的了解,从而认可和接纳这种课程形式。同时,适当提出一些规则要求,以保证活动与分享的有序进行。如:要按照活动规则进行,不做与活动无关的事情;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不随意打断他人;要积极参与活动与分享,认真体会与感受;等等。开展一段时期之后,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经能够
自觉遵守的规则,教师不必再重复;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新的行为调控细则,如: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思想与情感,不指责不歧视;要真诚地投入,不敷衍;等等。这需要教师对不利于课堂秩序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敏锐度和发现力,并能够理性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规则措施。如,学生都喜欢游戏活动,于是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没等教师把规则说完,学生们就会动起来的现象,教师不得不在嘈杂的环境中继续说明规则。教师很吃力,学生也不注意倾听,导致活动混乱。作为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想办法预防,可以在契约中加入一条:要认真听好每一个活动规则,教师说开始时再开始活动,教师说结束时,要立刻停下来。
二、活动指导语清晰明确,确保学生理解活动的操作要求
活动指导语是对所要进行活动的操作规则的说明,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说明进行活动。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指导语,并清楚表述,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活动的操作和要求,而不会因为规则不明确,理解有误而导致活动混乱,达不到活动效果。在设计指导语时,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去看、去理解,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因为教师已经知道活动如何操作,所以往往是教师觉得说得很明白,而实际上表述得并不清楚。如在“学会合作”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跳绳游戏”。教师在PPT 上呈现操作规则:两个人各握住绳子的一端,其他人都跳过绳子算一下,看看哪个小组跳得最多。什么叫“都”呢?是小组所有成员依次跳,或几个同时跳,都跳过去就算一下,还是小组成员一起同时跳算一下?表述不清,必然引发学生的混乱。有的小组依次跳,有的小组同时跳,最后计分时出现疑问。
教师的指导语要简洁,不罗嗦;要清晰,不模棱两可;要通俗易懂,不用专门术语;指导语中既有操作的步骤,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为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活动的步骤与要求,教师在说明规则后,可以适当问学生,“听明白了吗?”“明确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必要时可以让学生重述一下做什么、怎么做。
在表述指导语中,对于影响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关键地方,要适当通过语速、语气、语调的变化给以强调,提醒学生按规则去做。如在“学会倾听”一课,教师采用了“抓手指”(也叫“捉蜻蜓”)活动作为暖身活动。教师先示范引导学生做好“右手手掌张开朝下平举,左手手指抵住旁边学生张开的右手手掌”的动作。然后教师说“在下面这段话中,当出现‘倾听’这个词时,你们要快速地逃离使自己的手指不被抓住,同时右手掌要快速抓住旁边学生的手指。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就做出了“抓、逃”的动作。教师并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而自顾自地继续说下去。当真正到了“倾听”这个词时,有的学生还在笑,动作还未复位,活动秩序混乱。由于教师指导语速度快,平铺直述,关键的地方轻描带过,并没有引起学生注意活动操作的要点。而如果教师在表述“当听到某某词时,你要……”放慢语速、加重语气,并适当重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出适当要求,调控活动秩序
有效调控活动秩序除了每一个活动本身的操作规则要说清楚之外,教师还要预期活动中将会发生哪些不利于活动进行的因素,在活动之前,就通过设置要求来规范学生的操作,以促进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如在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总是滔滔不绝,占用其他学生发言的时间;也有些学生少言寡语,经常不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就可以在小组讨论前设置要求:“小组内每名学生都要谈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限制在1 分钟”。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擅于发现影响课堂秩序的情况,随时随地提出要求或运用教学组织语言加以调控。如上述“捉蜻蜓”游戏中,学生经常会在做出动作后兴奋地笑、交谈,而影响下一次做动作。此时,需要教师及时提出要求,如“复原”或运用教学组织语言,如“注意听了”来使学生安静下来并复原动作,以保证活动在欢快而不忙乱中有序进行。
学生活动起来经常兴奋不已,气氛热烈,此时教师的语言调控往往被学生活动的声音所覆盖。因此,教师要学会采用无声的动作、表情,更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组织语言调控课堂秩序。如“捉蜻蜓”游戏,当学生还在笑谈时,教师可以稍作停顿,等待学生动作复原;或者教师做出“复原”的动作以提示学生。再如,在控制活动时间上,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掌,或者通过多媒体音乐加以调控。如在活动前教师提出要求:“活动时间5 分钟,音乐声一停,活动即刻结束。”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播放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宣布活动结束。
四、擅用截断技术,及时有效制止不良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倡不要即时性评价,要通过人际互动来加以影响。这使得很多教师面对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团体氛围的行为常常畏首畏尾。一方面想进行干预,但又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不予以干预的话,他们又是扰乱课堂秩序,阻碍团体动力正向发展的因素,有时甚至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伤害。当面对课堂个别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学会运用截断技术加以调控。
截断技术是指教师以非惩罚性的方式阻止学生的消极行为,使团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的技巧。如,小组讨论时,当个别学生漫无边际,谈论不休,占用其他学生时间时,教师要及时运用阻断技术:“×× 同学,你先停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再如,当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要及时加以阻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邀请沉静的学生讨论主题;明示情绪激动的争执学生要冷静,继续讨论时要放慢语速,调整语气;教师以平静的态度参与讨论中加以示范。
使用截断技术要坦率谨慎,在阻止行为的同时不能对个体造成伤害。截断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为,而不要针对个体,更不要给学生贴上标签。如,分享时,总有学生抢话或总是代替别人说话,此时教师不要说:“你总是打断别人,不尊重他人。”而是说:“当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随意打断,等他说完了我们再说。”或者“请允许我打断你的话,你是否发现你习惯代替别人说话?”再如,当学生谈话的内容不正确或出现伤害性语言时,教师可以说:“我打断一下,在我们的团体中,每个人都要给予他人理解。”而不是“×× 同学,你总是贬低伤害
他人,你自己没意识到吗?”
在运用截断技术时,有几条基本原则需要教师把握好:要在关心和尊重的前提下,表达对学生的不满;避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去说明他们的行为;避免利用教师的地位去胁迫学生;更多地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仅仅给一些简单的处理方式;以尝试的态度去观察和感受,而不要武断地对待学生。这需要教师多积累经验,因情、因人灵活操作。
五、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维持活动与分享进程
设立小组长和记录员是小组团体辅导常用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为了实现人人参与,深入探讨的目的,一般采用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讨论。设立组长和记录员则是提高活动效率,维持课堂秩序的一个办法。当班级大团体转化为小组小团体活动时,组长就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和代言人,他将组织小组成员按教师的要求开展活动或讨论。在活动进程中,组长将发挥表率作用;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调动每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主动维持本组秩序;对不利于本组发展的行为进行适当调控与处理;等等。
记录员则在团体讨论分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多元互动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采用先小组后全班分享的方式。在全班分享时,小组代表要把本组经过互动生成的共识进行全班分享。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小组代表的发言依然是个体的经验,并没有整合全组的观点。记录员则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记录所有成员的观点,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整合小组经验,迅速选好小组代表,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互动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柯瑞.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刘铎, 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刘勇. 教师团体心理辅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操作指导[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大连,116021)
摘自:《中小学心理健康》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