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诚挚的爱与成功的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班级管理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强化德育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班会增添班级管理艺术
数学思维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
浅谈班级管理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策略研究
浅论如何做好中学班级管理工作
赏识与期望———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反思
浅析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
我对良好班风建设的思考
浅析“师爱”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班级治理:以“平等”和“对话”重构班级管理
2023-06-07  作者(来源):肖振南

    在网络时代,海量信息以各种途径快速地向人群传播,教师传授知识和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来源;在信息时代,师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被拉近。其实,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米德就提出“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概念。她大胆预言:同辈和晚辈之间的共同学习甚至长辈向晚辈的学习,将成为一种常态 〔1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也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强调了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重新审视传统的“班级管理”,可以深入探讨如何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

    一、班级:儿童成长的核心区域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见习人际交往、实现生命成长和人格独立的“准社会”。在班级里,学生听课、看书、做作业、嬉闹、交谈和沉思,他们的身心时时刻刻感受着来自教师和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班级是一小型的社会,班级中成员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共同学习与成长。教育的功能不只是在协助个体潜能的开发,更要促进其群性发展。也就是说,班级是学生开发潜能发展群性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在我国,中小学生除了睡眠,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有些寄宿制学校,学生除了周末和节假日,24 小时都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又处于几十平方米的班级环境之中,与教师和同学持续地互动着。可以说,班级是中小学生成长的核心区域,要关注中国的学校教育,就不能忽视“班级”这一“小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室里,从壁画的布置、教学设备的维护到桌椅的摆放和座位的安排等都体现某种规则或秩序。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理念并遵从什么样的规则来安排?在社会意义层面的班级里,师生关系应是怎样的?教师要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发展?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班级管理”。

    二、规训:班级管理之殇

    在法国当代思想发展史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无疑是一位极其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和“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以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实例(学校、医院和监狱等)揭示了现代社会从对身体的操控入手,以监控和惩罚的机制实现对人的行为的训练和矫正,进而实现对人的规训的现实。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关照传统的班级管理可以发现,二者有惊人的契合之处,恰似班主任巧妙地运用了福柯的“权力技术”,或者说,福柯的理论完美地阐释了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全景式”监控

    完美的规训机构应能使一切都一目了然。全景敞视建筑是一个神奇的机器,无论是谁,哪怕是监视者的亲属、朋友或仆人,出于何种目的来使用它,都会产生同样的权力效应。福柯认为,在全景式的监控下,一种虚构的关系会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无须通过暴力即可让疯人安静下来、让工人埋头苦干、让犯人老老实实。在学校里,大多数中小学实行“坐班制”,班主任更是“坐班制”的严格执行者,有大量的时间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监控。随时(包括课间和午休时间)可能出现在教室的门口或窗口(中心瞭望台),巡视是否有同学缺勤和开小差等情况;甚至于不在教室的时候,班主任仍可以通过班干部、其他同学或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班同学的学习和思想动态。总之,班级的监视系统就像一台精确设计的机器随时向班主任提供每一个学生的动态信息。这种全景式监控进一步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威,保证全体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的同时,也挤压了学生的个人空间和情感空间。这样的教室与福柯笔下的“小囚室”几无异处。

    (二)规范化裁决

    福柯发现,一切规训系统的核心都有一个小型处罚机制,以工厂、学校和军队最为明显。处罚内容涉及时间(迟到、缺席、中断),活动(心不在焉、疏忽、缺乏热情),行为(失礼、不服从),言语(聊天、傲慢),肉体(“不正确的”姿势、不规范的体态、不整洁)等,依据的是人们称之为“纪律”的规则体系。福柯认为惩罚是一种操练,反复操练让学生形成了条件反射、矫正了行为偏差,从而实现规训的目的。传统班级管理的唯一主体是享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以权威为后盾,班主任随时可以对学生实行规范化裁决(处罚);反过来,规范化裁决(处罚)又进一步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威。惩罚的方式主要有批评、打扫卫生、写检讨和找家长谈话或一些创新处罚方式如“唱歌”、 “做好事”和“讲故事”等。在惩罚机制的威慑下,学生对班主任教师的指令和裁决只能服从。然而,这种“裁决”以班主任作为唯一的权威来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规训惩罚虽然具有缩小差距的功能,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尽管它是简单高效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民主和宽容的品质。

    (三)至高无上的秩序

    所有的监控和裁决都力图导向秩序,因为良好的秩序意味着高效的学习环境,而这正是班级管理最直接的目的。在班级管理中,有了秩序,学生人群中的违规行为就极易被发现,差异就一目了然,所谓“优等生”和“差生”就会凸显出来。

具体而言,在班会和其他非正式场合,班主任会向所有同学说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此时,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遵守每一项规则被提高到最显赫的位置。当你旁观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上课时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必须战战兢兢地力图让自己跟群体保持一致。在班级中,班主任具有最高权威,在班干部的协助下,以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的纪律为标准,通过全景式监控和规范化裁决以达到维护班级既有秩序的目的。可以说,传统的班级管理重在“规训”,其方式是班主任自上而下的发布指令,师生之间没有协商、博弈的机制,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这样的规训是有效的,因其确实能促使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避免了“无关紧要”的事务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过多的讨论或纠纷引起的内耗,暗合了应试教育追求高分的价值诉求。但是, “规训”意味着“同一”和“专制”,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需求并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平等:班级治理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每个学生是有着鲜活生命、不断成长和觉醒的个体,是一个有独立人格、有丰富发展可能的个体,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可能性,师生一起创造和呵护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借用政治学、管理学“治理”的概念,用“班级治理”的概念替代班级管理,有利于阐明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所谓“班级治理”就是班主任和每个班级成员作为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在彼此尊重、协商的基础上,为了班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和每个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第一,权威多元化,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而是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第二,监控不具合法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第三,全体师生合力制定的班规或纪律享有高度权威;第四,有关班级的决策都由师生协商作出。从以上对班级治理的定义可以看出,平等是实行“班级治理”的关键和难点。即只有师生平等,才能破除规训的“魔咒”,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治理。那么,如何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呢?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一)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者和支持者

    在“班级治理”的理念下,班主任充分相信学生和班干部,24 小时 360 度监控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让学生个体与班级成为相互成全的精神生命体,关键在于班主任要拥有更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心灵,真诚而宽容地面对学生的一切真实生活内容,而不是高高在上,成为“独裁”一切的班级中的“权威”。

    (二)学生是民主参与班级治理的主体

    在“班级治理”中,学生是主动寻求自身成长的主体,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对于班主任和班干部表达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班级管理由班主任的“独裁”、学生的“臣服”转向了师生协商、共同执行。与班主任“权威”地位退隐相应的是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治理的主体之一,每个学生逐渐地拥有了决策地位。可见,在“班级治理”中,班主任和学生不再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监控者与被监控者的关系,而更多的是用心发现者与主动敞现者、促成发展者与主动参与者的关系。这是在平等基础上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四、对话”方式是“班级治理”的灵魂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是一种言谈与倾听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情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5 〕 。“班级治理”主张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即班主任承认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能够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个体;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平等的,而不是灌输的、指令的;对话意味着班级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和功利性的目标,对话允许妥协和沟通的失败。对话是班级治理的常态,对话精神是班级治理的灵魂。

    (一)以“对话”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班级治理”主张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班级生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青春期。在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更多、更快、更广,教师的信息优势已不比从前。因此,班主任应意识到学生不断发展的主体性,通过“对话”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的主体性意味着独立、成熟和自我负责,这正是教育和班级经营所追求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时刻警醒,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只有用“对话”的方式,才能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实现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目标;班主任不是作为班级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来规训学生,而是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来激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对话”方式促进师生平等

    杜威认为教育本无目的,如果说有目的,那便是民主社会的养成。而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至关重要,可以说平等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一方对另一方意志与行为的强制与服从,也没有一方“俯视”而另一方“仰视”的不平等,而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与观点的交融与碰撞。如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以“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时,那么, “平等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慢慢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修养,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中外显为平等待人的行为习惯。可见, “对话”式的“班级治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进而培养了学生民主和宽容的品质。

    (三)以“对话”方式营造班级的情感氛围

    人类社会充满着残酷的斗争和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情感越来越变成一种稀缺资源,最终导致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相反,对话则是富有情感和美感的,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在一次次敞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朋友关系、类似亲人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无疑是紧张应试状态下的学生所渴求的。可见,在“班级治理”中,对话教育架起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营造了温馨的情感氛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集体的和谐共生。

    摘自: 《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16年02期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