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踩点”想到的……
陆 颖
上周的周记,突然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踩点》,大致内容如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带领着班级跑步进草地的时候,都可以发现班主任站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并且站在我们要对齐的那个点上,然后我只要朝着她所站的地方跑去。她站在我身后,我可以感觉到她抬起头,眼睛一扫而过,等我们迅速调整完队伍后,她就径直走向最后面。
初看这篇文章,心里惊讶无比,一是因为那是个非常大大咧咧的男生,心思却如此细腻;二是因为自己无意识的一个行为,竟为学生送去了方便、温暖和他们所谓的“方向”。随后而来的便是感动,因为不需大声叱呵、不需大动干戈的教育即感染了学生,还让我受益匪浅,就是我们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方式。
还记得初当班主任时,自己仿佛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心想凭借着一颗爱心,和他们年龄相差无几的优势,一定可以拉近和他们的距离。但殊不知,这个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太亲近了,毫无威信可言;太严厉了,学生与你望而却步。所以在新接本班前的那年暑假,我就反思、总结了自己的不足,决定做一位让学生可敬可畏的班主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是有内容的。
记得刚开学时,我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上课铃声响过,几个学生才慢悠悠地走进教室,你推我一把,我还你一拳,总是不能按时上课;放学了,几个学生留下来打扫教室,他们不慌不忙,拿着的扫帚不是扫在地上,而是举在空中,或者指向别人,甚至在教室你追我赶,等回到家后,已是夜幕降临了;等等,很显然,这些学生都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缺乏紧迫感,以致虚度光阴、荒废生命。对此,为其讲道理,甚至采取大声呵斥乃至惩罚的措施,可能收效甚微。所以我没有采取及时现身在他们眼前,让他们难堪,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是错的,但如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增强他们的时效观念呢?于是,在某周的班会课上,我让学生静静地站立了两分钟,体验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的那段过程,并谈谈在这两分钟里内心的感受,还让学生从家长那展开调查,看看家长们在两分钟时间内能做多少事?一小时、一天又可以做多少事?再查阅些关于“惜时”的名人名言,最后,完成周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大部分的学生都感受到用心去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将惜时作为个人信念和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无痕的教育”,就是当学生有过错时,多想办法,用“无痕”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在无痕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的自尊得到了呵护,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切实体验到了独立人格的尊贵和教师的拳拳爱心。
还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听了这则故事,谁能不被这位禅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深深折服呢?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用他那闪耀的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呢?
学生有差异,教育无定法,但在教育之路上,若能以爱为主旋律,抓住教育契机,采用合适的情感教育手段,将“金刚怒目式”的斥责变成“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也许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最后我想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需要以身示教的。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小事”、“小节”的渗透教育,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往往是富有影响力的教育,而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师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教师的理想和追求,无不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露出来,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不可忽视。
还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片中的马修老师,凭着自己对孩子的爱心,借着自己音乐的才华,让一颗颗封闭的心得以敞开,并在其中发现了极富音乐天分男孩,一个以后成为伟大音乐家的孩子。在感叹音乐魔力的时候,也不免想到,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有时候是如何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而且,不止一个孩子。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德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的,春风化雨润新苗,关键是一个“润”字,润物无声,润物无痕,因为那是爱的悄然流淌。我相信本着一颗善心,一定能解开学生心里的每一把锁,打开学生心灵的每一扇窗。
点评:
陆颖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体会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这种无痕的教育,让我感受到陆颖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够用恰当有效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重塑班级风气。
读陆老师的工作体会,我也深受启发。确实,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厉声呵斥,施重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往往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真正有效的是从思想根源上去改变,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循循善诱的本领,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在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完成教育。
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