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具备丰富的人文教学价值,语文教学为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广大教师需要紧追改革的步伐,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发挥语文各方面的学科优势,优化教学设计,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文对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展开论述,望给广大教师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材 生活
开展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核心素养, 不光包括学生知识水平,而且还指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所展现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价值感等等。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科学合理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利用语文的德育功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但现阶段而言,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单向教学仍是主流,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等等,这些现象都阻碍了“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当下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1]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有效地利用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应用教材时,教师不要流于表面,而是真正从文章的多方面价值出发,层层递进式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探索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情感,从而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2]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新课改后, 教师们一味地追求所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最为基本的语言特点,这种教学思路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其次,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比如在讲解《口技》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要对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分析外,还要搜集有关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们品味精彩的语句,让他们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同时,还要渗透有关口技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需要放大教材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开展教学时不可与生活脱轨。因此, 教师除了要从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元素外,还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相应的教学素材,联系所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走入生活中学习语文,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语文的实际价值,实现知识的迁移,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教学,不仅仅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真正走出文本,用心去感悟生活,充分地调动自身的情感、审美等,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比如在讲解《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们总结杨修的性格——恃才放旷,爱耍小聪明。然后,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使自己吃亏的例子。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课文与生活进行串联,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促进了他们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
三、优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课改后,语文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仍然具有低效、繁琐的特征,比如课堂活动缺乏新意,自主探究流于形式,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等等。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的面貌,去除繁琐、低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以此来让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不断地提高教学素养,在优化教学形式时,也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比如讲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前,教师需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学情分析,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再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活动。首先,在导入环节,可以用孟郊的《登科后》这首诗进行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篇课文展开探究,学习文中对比、夸张手法的应用,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各个人物的形象更为细致的刻画出来,一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来可以让“对比”更为清晰,加深学生对文章各人物性格的印象。最后,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点评,让课堂活动的效果更为理想。[3]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真正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发展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打造更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尹继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赤子(上中旬),2015(21).
[2] 贺志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
[3] 李冬云.新闻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