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艺术
构建快乐教育的语文课堂模式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
教学,要“有效”
以故事创设“信息沟”生成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道中考试题折射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浅谈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美术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新时期下初中体育教学
高效课堂——教师永恒的追求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巧整合,化神奇,有活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注重词组教学,提高词组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新政背景呼唤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如何构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精巧预设: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有效实践路径
2012-04-05  作者(来源):何嘉阳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之一就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充分地备课,但过多地强调了预设,就使课堂变成了“教案剧”的演出,使原本生动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但这绝不是预设的错,要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动态生成的理念,就得充分发挥预设的作用。教师的预设越充分,转化成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可能性就越强。具体地讲:

1.预设教学目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活动,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教材,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达到要求。如果没有预设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从控制,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了。

2.预设学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习得为目的的活动,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预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预设学情。在预设学情时,教师要预想学生多种可能的反应:如果学生一无所知,该怎么办;如果学生知道一点,该怎么办;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这样说,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相互争论,又该如何调控。只有对学情做了最充分的预想,才能使自己更加灵活地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3.预设个性解读。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心理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活动主体,通过对各类文章的个性解读,完成了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富有个性地学习、理解和探索,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体验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要有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在尊重、鼓励学生个性解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学生的个性解读时所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可能地生发精彩的课堂生成,教师在课前应对文本最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地方进行充分预设,如文本的“含蓄处”、“意蕴丰富处”,等等。

4.预设精彩生成点。教师预设,就是要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碰撞提供充分的实施准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情况,同时还要针对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做出多个可能生成亮点的备选预案。人们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精彩的课堂生成,除了蕴含了教师的智慧外,还渗透着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在预设时尤其不能放过以下几种情况:

1)疑点—生成点。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独立个体,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是带着各自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的,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而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呈现。“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应把提问权留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流变成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和讨论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唯书,也不唯师。学生质疑的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得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加具有偶然性,这就给教师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对容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应做更深入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预设。

2)兴趣点—生成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或兴奋点,教师如果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与语文课堂的学习联系起来,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当堂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做《雷雨》一课的导入预案时,原本想从曹禺先生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导入课文,但想到这种中规中矩的导入似乎激发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也无法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这部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的文学剧本。于是,想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一提起这部有大家认可和尊敬的导演张艺谋,有学生们的偶像周杰伦的电影,他们一定会立刻兴奋起来。这样,当同学们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回顾后,笔者再告诉学生们这是一部《雷雨》的翻版,他们一定会对《雷雨》产生浓厚的阅读渴望和兴趣,使阅读和教学顺利进入最佳状态。在这堂课中,笔者放弃了原来的导入方式,结果却收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将兴趣点生成亮点,事半功倍。

3)分歧点———生成点。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们的分歧点,这是宝贵的课堂资源,往往能引起各种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的焦点,使语文课堂成为思维交汇的场所。

笔者在准备教学清冈卓行先生的《米罗斯的维纳斯》一课时,讲到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残缺的维纳斯雕像具有某种“神秘”气氛,这是人类艺术永恒、经典的美学,准备由此引发讲解文学艺术上的虚实相生和残缺美。可在课下与学生谈论维纳斯时,一个男生无意间说了一句:“我看不出残缺的维纳斯美在哪里”,这给了笔者新的灵感:学生很有可能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不美”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因此,必须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对残缺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应硬生生地告诉他们“残缺是一种美”。于是,笔者做了两方面的备案,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美、认识残缺美。果不出我所料,课堂上出现了两派,并且辩论得很激烈,但由于在备课时做了充足的预设,所以当学生们充分发言讨论后,顺利地将他们引导到生活中的健康美与艺术中的残缺美的辩证上来,使之对美有了更加深切、全面的认识。明白了维纳斯的美不只是因为残缺,她还具有高洁的精神美、理想的造型美和完整的艺术美;也明白了在文学艺术上“残缺”可以获得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向人民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但残缺美仅是一种类型,它并不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美是有不同类型的,这就提升了学生对美的认识。由于笔者预设充分,课堂掀起了高潮,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学生的分歧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

此外,一堂有价值的语文课还需要教师精心而充分的预设,但预设还应该有弹性回旋空间,因为语文教学是师生带着各自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对话的变化发展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期间一定有很多无法预期的因素,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是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的,如果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那么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摘自:《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 04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