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浅谈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美术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新时期下初中体育教学
高效课堂——教师永恒的追求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巧整合,化神奇,有活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注重词组教学,提高词组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新政背景呼唤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如何构建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下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
愿逐月华洒清辉——于漪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成长的牵引力
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性”有效导入法
 
 
 

一道中考试题折射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2011-11-23  作者(来源):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刘宏

摘要:一道中考试题折射出了目前大多数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和使用的误区。通过这道题目,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把跑偏了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拉回到遵循课标精神、严格按照教材施教的正确轨道上来。

关键词:课堂教学误区新课程教材

江苏省2009年中考物理试卷上最后一道选择题,题目如下: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A B C D

本题的出处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部分的一个活动,动手做一做: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学过凸透镜的知识后,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透过盛水玻璃杯靠近看书上的字,会发现字变大了。大部分考生都认为这道题很简单,直接就选了答案C,而正确答案却是A

中考试题在网上发布之后,许多老师就估计到该题的正确率不会超过15%,事实上阅卷结束后统计出来的正确率还不到10%。一道看似非常简单的考题,正确率为什么会如此低?并且有很多考生就是由于这道题目的失分没有得到满分。

物体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范围之内,通过凸透镜可以观察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盛满水的玻璃杯,水平方向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透过装水玻璃杯靠近看物体,会看到物体水平方向被放大了;而竖直方向厚度是一样的,对物体没有放大作用,透过装水玻璃杯看到的是和物体等高的像。然而,初中学生是没有能力做出上述推断的,他们没有亲手去做一做,通常会把盛满水的玻璃杯看作普通的凸透镜,从而根据普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判断出答案C是正确的。有少部分考生“蒙”对了,可能存在两种偶然因素:一是有的考生平时留心观察过盛水玻璃杯的成像情况,发现与普通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太相同,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有些考生利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观察了这种现象,发现答案A是正确的。以上这两种情况虽然属于巧合,但却是应该感到欣慰、值得鼓励的,毕竟他们动手去做了。

把这样一道题目设置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命题者已经预测到这会是学生的一个盲点,本意就是用来拉分的。为什么命题者要把教材中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的活动作为拉分题?通过这道试题可以折射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什么导向作用?

命题者怎么会出这样一道“偏僻”的题目呢?许多老师看到中考试卷后都这样抱怨。但是,翻开课本,这恰恰又是教材中安排了,要求每个学生去做一做的活动,一点儿也不偏。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一下新课程实施几年了,教学者有没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教,最根本的是有没有用好我们的教材,按照教材去教。然而,为了应付考试身陷于题海之中的老师们,似乎已经迷失了方向,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课本上安排的一些小实验、小活动和拓展介绍,甚至有些老师课本上的习题都不要求学生掌握了。同样来自教学一线的命题老师洞察到,以上的要求目前只能是教材编写人的美好愿望,离我们的老师都乐意并自觉地去实施,还有一段路要走。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的老师可谓煞费苦心,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设置许多的陷阱,使原本直观的现象变得烟雾朦胧,让青春活泼的学生忧心忡忡。可以说,命题者出这样一道试题,正好击中了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授课阶段,老师们千万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上,用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观念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课堂不能只作为灌输学科知识的工厂作坊,应该是学生认识世界、接触新鲜事物、学会生存的本领和掌握创造未来手段的训练场。

江苏省的这道中考试题对身陷于课程改革迷茫中的老师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新课程应该如何实施,这是教育专家们要去研究,教育主管者才能决策的问题,我们普通教师只是这些方案政策的执行者。许多的专家学者精心编撰的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实施的剧本,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演绎好这个剧本中的每一角色的每一场戏,我们不能因为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就摒弃它。其实,在给初二学生上第一节物理时,要让学生了解物理这一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老师们根本就不需要讲太多的东西,只要准备好教材安排的实验活动所需的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安排几个活动,甚至让学生在实验室上课),把每一个实验都给学生演示一遍,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去观察,认真去思考。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例如透过盛满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布置学生课后一定要去做一做,就能体验到物理奇趣和奥妙。学生只要经历过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会发现透过盛满水的玻璃杯看物体,与透过普通凸透镜看到的不一样。

灵活运用好我们的教材,这应该是教师适应新课程,创造性教学必须做到的。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做一做透过盛满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的实验,留心观察两种现象的异同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让书本逐渐远离玻璃杯的成像情况,以及眼睛逐渐靠近玻璃杯看到的现象。这样的活动必然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强化已学的物理知识。

      摘自:《新课程》2010年第1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