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新”班主任遇上“老”问题
班级需要“文”更需要“化”
不要只做问题的处理者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爱他们
班主任如何种好“自留地”
站在学生立场说话
“兵法”浅谈班主任
引领小团体健康交往
协同作战,取得合力
民主管理那些事
让班干部从“执行”走向“创造”
有一种爱叫信任
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
先识后赏,让赏识更有力量
敞开心扉交朋友——新生人际关系辅导方案设计
间接表扬有奇效
用敏感的心,走反思的路
做一名坚守教育信仰的班主任
班级需要“文”更需要“化”
心理学帮我改变自己
 
 
 

成长,在体验中完美——借物体验教育方法探索
2016-10-12  作者(来源):方海东

常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不改正自己的某个问题,你将出现  结果”,尽管“苦口婆心”,尽管“爱心满怀”,但效果总是乏善可陈。曾以为是自己“口才”不够,是学生们“不可教诲”,直到见到这份跟踪统计的数据:从“原因”发展到“结果”大约需要 6 10 年的时间。学生在我们身边一般是 3 年,最多 6 年。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说的“将出现”的结果,学生难以见到。所以,老师的推论又有何相信的理由?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细节,短期内对成长的影响并不明显,更是见不到由此产生的“结果”。

子谦就是这么一个孩子:一个在“细节”上从不在意的孩子,从不以为自己是因为“细节”的问题,在成长的路上徘徊不前,导致小问题层出不穷,却无视老师的提醒。

子谦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孩子,他曾经有一外号为“身经百谈”,在小学阶段,他几乎经历过从副班主任到校长的多次谈话,可谓是见过太多“大场面”了。目前单纯的说教效果低微。我决定选择“体验教育”让他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乃至外化为行为。

基于表现,确定主题,选体验物

教室里传来一声怒斥:“你到底想怎么样!”我人坐在办公室里,却如闻鞭炮开炸般的,条件反射地从座椅上“弹”了起来。在同事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到了教室门口。      

孩子们看到我过来,用目光告诉了我答案。那里,子谦正低着头,有点无所适从的样子。我知道,问题就出在他身上。

我走到教室门口,向授课老师抱歉地示意了一下。得到她的许可后,我对着子谦招招手,让他随我离开教室。他低着头走出来,一路上,垂头丧气的,没有任何想要争辩的意思。我也是一路无语。短短的十米距离,我脑子里信息横飞,思路万千。

他此时肯定很惶恐吧。如果我责备,可能他会自暴自弃,回到以前的颓废,那么这个学期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如果我不处理,这个已经“升格”的问题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解决,怎么交代?无论是其他学生、老师,还是子谦自己,都是会有不同想法的。可是,用什么办法呢?苦口婆心用原来的进步激励?这样的方式肯定需要,但是总是用这样的情感轰炸,能够让他记得几回,记住多少呢!给他讲个故事?恐怕他心里的故事会更多!我还是要想一些有效的办法,真正地走进他的心灵。

对他来说,其实这是人生的一个坎。前期的努力,他已有一段时间向良好状态的转变。如果我因他的反复放弃了,他还可能成为班级的一大问题。当前的这个问题,可能真的就是一个关键了。处理不好,可能成为我的教育生涯、他的成长过程的后退节点。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平静了许多。请他坐下后,便问起原因。他这时估计也冷静得差不多了,就慢慢地和我谈起来。

原来,这节课老师在校对作业答案,而他和同桌却开起了小玩笑。他觉得“只是一些轻微的玩笑动作”,当然没在意老师的暗示并没有收敛。于是,老师就“爆发”了,就有了刚开始的那一声怒斥。

这件事情说大也不大,孩子不合时宜的小玩笑,依他说,老师讲的也全听了,这是他一贯无视细节的态度。我必须要找一种方式,让他真正体验到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影响未来的道理。

我沉思了一下,从口袋里拿出两个一元硬币,让子谦去学校附近的菜场买个又大又漂亮的生鸡蛋。

“老师,你想干什么?”子谦很奇怪地看着我,满脸的忐忑。三年后,他才告诉我当时他眼前浮现的是鸡蛋拍在头上,蛋清和着蛋黄从他额头上流下的那种尴尬场面。

“鸡蛋和这件事情没有太大的关系吧。为什么要我去做这个?”他坚持问。但我笑笑没有回应。我说:“你先去买吧,买回来后,我再告诉你!但是,在路上你要快点回来,同时还要注意安全。”看我坚持,也不像是开玩笑,子谦只好去了。

【思考】

子谦不仅仅只有今天不注重细节。他学习上面临着徘徊不前的“高原”期,丢三落四,小打小闹,口头禅是“没事,下次注意”,如此云云。但是,下次又下次,都来了无数个下次了,他却还没有“搞定”的时候。

显然,简单的说教与惩罚无法触及其内心,只能另寻他途。

我决定用一种体验物——“鸡蛋”,通过让子谦手剥生鸡蛋的体验活动,逐层解析,进而让子谦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举一反三】

选择教育方式,不是静态地等待,而是动态地贴合。没有一种教育是可以预设的,但是我们可以准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体验活动设计首先要关注两个步骤:确定主题,选体验物。

首先是确定主题。主题是体验活动的核心,确定主题其实是确定体验活动的方向,只有确定了主题,才能选择恰当的体验活动。一般说来,学生成长问题分为“自我问题”和“他我问题”两类,自我方面包括学习过程、个性心理和生活能力等;他我方面包括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和合作意识等。子谦的问题属前者,活动可由他自己单独完成。

其次是选体验物。体验物是体验活动的载体。对子谦,就是通过让他感受体验物的变化,在变化中解析问题行为,不断完善自己。

此时,选择体验物的标准有三:其一,该物体能随活动进程体现一个变化过程;其二,是身边常见的物品,容易获取;其三,学生容易携带,可以随时观察。

不同的主题需要以不同的体验物来呈现体验效果。如,借助“剥生鸡蛋”——一个生鸡蛋在自己手里逐渐从“破”到“碎”的过程,使学生发现成败在于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划苹果”——以划痕苹果的“氧化过程”,促学生感悟大问题往往源自于最初的小破坏;借助“一滴墨水”——以一滴墨水在烧杯中的弥散促其感悟个人对集体的影响 

在教育主题的指导下,根据教师的教育特点,以及学生或班级的问题特征,就能合理选择,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在体验中领悟。

基于过程,问题引导,体验变化

鸡蛋买回来了,子谦就坐在我对面。

我用钢笔轻轻地把鸡蛋的外壳敲裂,递给他:“一起来做个游戏吧,把它的外壳剥去,看看那个带着卵膜的生鸡蛋,那是一道你从未见过的风景。”谦很惊奇地看看我,没有说什么。

他默默地开始剥生鸡蛋。我手里拿着一个纸杯,接他剥下的蛋壳,也为他的失手做好准备。

子谦用自己并不长的指甲,开始轻轻“挖”出一小块蛋壳,一下就露出了鸡蛋的卵膜了,里面还有微微的蛋黄的黄色。他眼睛一亮,看来兴趣来了。我接过他剥下的蛋壳说:“其实,看起来艰难,只要你开始了,就可以期待成功,不错的开端!”

子谦继续剥着,我也在一边建议,一边提醒。蛋壳,一块一块地掉下来了。成功渐近,子谦信心大增,也少了一份小心,老毛病复发了。

忽然,一块蛋壳带下了一小片卵膜——破了个小口。“啊!”他和我同时发出了一声惊呼,我指着这个小洞说:“一定要处处小心,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不过也没事,就一个小洞,正如人身上的一个小缺点,谁身上没有几个小缺点呀,没事没事。”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又继续剥蛋壳,但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不一会儿手指头上都是蛋清,灾难开始了。他表情严肃。我装作没有看到,自言自语说:“原来,一些小错是会有反应的呀,不仅仅是破了就破了,还有那么多‘不良影响’(蛋清)呢。”

小的缺口不断地出现。虽然蛋黄透过卵膜的晕黄颜色越来越明显,“风景”逐渐地美妙,但是他手上的蛋清越来越多,有点拿不住了。子谦急起来,尝试着剥掉一块大的蛋壳,以快点完成。但是问题也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卵膜忽然就破了,蛋黄和着蛋清“哗”地一下掉入了我手里的纸杯。

虽然,这是在预料之中的结果,但我还是心“疼”了一下。“这么快就完蛋了。”我自言自语,也开始了对他的“追问”。

“这蛋什么时候开始破的?”

“就是那一个小洞,第一个!”

“是啊,小洞大灾难啊。”

“你觉得生鸡蛋难剥吗?”

“难,很难!”

“但是,你还是坚持去做了。”

“嗯!”

“是啊,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的,难,但是我们必须去面对。而且,不管这一路有多少坎坷,我们都要走下去。其实,这个学期以来,你做得真的很好,但是你为什么不坚持呢。你要知道成功就是来自于坚持的呀!”

他无声地点头。

我继续说:“生活就如一次剥鸡蛋,不仅需要每一步的努力和小心,而且要注意弥补自己的错误。我们会在努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说完,我举着那个还装着鸡蛋的杯子说:“好吧,这个杯子里的蛋就送给你了,希望它能给你最大的、最深的人生启迪!”

他接过了杯子,很小心地拿着,然后说了声“谢谢老师”,一路看着杯子若有所思地走了 

【思考】

单纯地经历一次活动,没有思考是不能感受到其中的内涵的。

子谦的“难教育”,其实也给我的体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要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敏锐地抓住教育的契机,以体验的细节去打动他、唤醒他、影响他,这是我在他“体验”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观察和相机引导的。所以在他剥出第一个“破洞”的时候,在“破洞”里流出蛋清的时候,在蛋清沾满手指的时候,在鸡蛋几乎完全变形的时候,在鸡蛋“碎”了的时候,每一次我有意无意抛出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引导他思考。最后,水到渠成让他发现失败始于小漏洞,细节决定成败。

剥生鸡蛋,成功与否不重要了。

【举一反三】

体验活动重在“体”和“验”的过程。

引导问题是体验的动力,可根据主题设计,和学生个性联系,以推动学生进行体验为目的。引导问题的设计基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学生的年龄、心理、习惯和家庭等为依据,选择最符合学生的问题;第二是体验物的特性,将体验物和学生成长过程联系起来。

体验过程是体验教育的核心,就是在问题的引导下,借助体验物认识自我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成能动参与,感受“体验物”带来的影响。在体验中,学生以自己原有的价值认识为基础,联系体验物,寻找它们之间的吻合点,形成新的价值观。

不同的体验物会有不同的体验过程和结果,但是教育目的都是类似的。教育不仅是管理,更是一种建设。寻求价值认同,其实就是指导我们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在价值培养中,我们确定了十二项核心价值: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虚、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和团结。设计引导问题与体验过程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是学生的自我认识;

第二个角度是体验物的变化;

第三个角度是象征联想。

如,对子谦的引导,每一次的变化,引发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运用象征联想暗示,促子谦反思自我。

又如,在以“一滴墨水”感悟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我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一烧杯清水中滴入了一滴墨水,顿时这杯清水中出现了一幅山水画。在学生议论纷纷时,我问道:“一滴墨对一杯清水会有怎样的影响?”有的学生说是增色,如诗如画,有的学生则说这种是污染,清水不再纯净。第二个阶段,过了一会儿,杯中的画面已经朦胧。我问道:“画面逐渐朦胧让你有怎样的联想?”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不少学生认为时间见证一切。第三个阶段,墨水完全散开,留下的只是一杯污水。我问道:“汇入集体之河的是一滴墨水还是一滴清露好?”一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曾经以为个人对于集体的影响不会很大,却不知时间会将个人的不良表现渗入集体中,整个集体会因某个人的不良表现而变成灰色乃至黑色,我不想 做那样的人!”

基于效果,反思提升,自我成长

两年后,子谦毕业了。有一天,我看到他的QQ签名写着:“一个鸡蛋,让我坚持自己的心态到现在。”

子谦和我谈起了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真实想法——

“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洞,但是成了最后失败的原因。过程中我常常不会在意这些小小的问题,但是结果让我追悔莫及。但是,有些东西是你要过很久,甚至一辈子都得不来的。小小的一个鸡蛋,能让一个人就此改变。有时候,也许一句话也能让一个人改变很多。现在,每拿起一个鸡蛋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当时的情景。坚持一件事情,不要想着最后能否成功,而是现在是否做好。我相信,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便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这次聊天,我了解到子谦的心情在变化,从开始的慌乱到后来恰到好处地被转移了注意力,然后就开始了体验过程。子谦的感受在变化,他从剥鸡蛋的过程中,从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的顿悟,完成了一次成长。

【思考】

我看到子谦一步一步地体验,一点一点地思考和成长 

子谦一路走来,春华秋实。这个过程有情感的触动,有认知的清晰,有行为的改变。

这其中,反思联系点即反思行为和体验物的价值点至关重要,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寻求二者的相通之处。在学生反思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成长方向供学生选择。

【举一反三】

两年后,子谦的反馈再次呈现了体验过程的效果。这让我坚定了体验教育法在教育中的使用。

教师以教育主题为方向,以问题为引导途径,选择恰当的体验方式,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成长。在此,教师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预设引导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变化调整问题,把握体验走向,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将这种借用苹果、气球、墨水、鸡蛋等作为体验物的教育方式称作“借物体验教育法”。它凭借某种实物作为学生主体的象征,通过对实物的分析、处理、整合,呈现学生主体的变化,以此启示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唤醒中,达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主题为方向,根据问题引导,一边体验,一边结合问题定位自我,吸收新观点,并整合出新的观点。

教育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问题引领成为主导,学生注重体验过程成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以学生的观点成型为目的,构建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

在借物体验教育中,班主任通过实践借物体验,能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自我成长。这是一个学生进步的教育过程,更是一个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总之,这种“实践+反思”的过程,真正成就了师生的生命经历。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九中学)

    摘自:《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4年第9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