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先识后赏,让赏识更有力量
敞开心扉交朋友——新生人际关系辅导方案设计
间接表扬有奇效
用敏感的心,走反思的路
做一名坚守教育信仰的班主任
班级需要“文”更需要“化”
心理学帮我改变自己
班主任与心理学
班级德育要树立”过程”意识,强化“过程”管理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点面结合,引领渗透,做好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让我快乐-班主任工作案例
“爱”到细节处
创和谐班集体 做快乐班主任
无痕的批评———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润物细无声,最是能致远——关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试论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
班主任专业发展:开启“心”能量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的有效管理
如何使一个班级的管理呈现良性循环
 
 
 

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
2016-01-07  作者(来源):刘良华

在讨论班主任这个话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小学班主任和中学班主任的差异。小学班主任最好是慈母形象,小学班主任的关键要素是“爱心”。中学班主任最好是严父形象,中学班主任的关键要素是权威和制度。不过,无论中学班主任还是小学班主任,他们总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共同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智慧;二是实践智慧;三是应用技术。

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实践智慧有两个特性:第一,部分实践智慧是既不可学,也不可教,它得之于人的遗传或天赋。就此而言,实践智慧是一个很神秘的智慧:它需要人在处理实践问题的时候要心领神会并迅速做出决策、果断采取行动。它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这个职业提出了比较高的门槛。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班主任,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实践智慧都来自人的天赋,因为,还有部分实践智慧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或班主任专业发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可以学习的智慧。

实践智慧的第二个特性就是,某些实践智慧是可学的,也是可教的;但是,某些实践智慧虽然是可学的,却不可教。某些专家或师傅可以把实践智慧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但是,即便建立了这样的目标,这些专家或师傅也不能直接把实践智慧教给他人。实践智慧只能间接地示范性地教,不能直接地、用类似说明书的言语去教。

这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1)哪些实践智慧是可学的,也是可教的;(2)哪些实践智慧虽然是可学的,但是不可教的?或者说,哪些实践智慧只能间接地教、示范性地教?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共同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之中,实践智慧在思想智慧和应用技术之间,并不说明这三者是截然独立的。实际上,实践智慧依赖于上面的理论智慧和下面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智慧。我们可以说,实践智慧就是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当机立断(决策)和果敢行动。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当机立断(决策)和果敢行动,恰恰取决于这个人是否已具有上面的思想智慧和下面的应用技巧。

于是,如果有人追问,什么是实践智慧?就必须将这个提问做一个转换:怎样让自己既有思想智慧又有应用技巧。而在思想智慧和应用技巧之间,应用技巧虽然是可学的,却是不可教的,准确地说,它只能间接地教。所有的应用技巧,只能由“看中学”(可称之为“范本学习”)并引发“做中学”,而不能“听中学”。

如果说应用技术是可学而不可教的,那么,思想智慧则既不可学,也不可教。思想智慧只能“被思考被批判”和“感染”并由此而被信任或被怀疑。如果说掌握应用技术的关键是“看中学”和“做中学”,那么,拥有思想智慧的关键是基于批判性思考(或直觉)的信任。思想智慧的形成过程是“批判性思考”和“感染”,思想智慧的结果是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既需要立足于“看中学”和“做中学”的应用技术,又需要基于“批判性思考”和“感染”的生活信念。而且,基于“批判性思考”的生活信念比应用技术更重要。

现在,我来做一个总结。如果问,究竟怎样成为有实践智慧的班主任?我的建议是:

第一,多向那些有技巧的老师学习,看看他们是怎样处理日常班级管理事务的。比如,孩子偷钱遭父亲暴打怎么办?野蛮家长干涉学生座位怎么办?学生的钱被偷之后怎么办?遇到搞恶作剧的学生怎么办?女生在教室里悄悄化妆怎么办?女生与街头男青年恋爱怎么办?学生在数学课上看小说怎么办?等等。

第二,超越应用技术,多思考什么是一个好人,什么是一个好公民,什么是一个好学生,生命是美好生活这些大问题。如何看待那些善于练习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如何看待那些成绩好但身体不好的学生?如何看待那些习惯于独处而没有交往能力的学生?是否应该让学生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是否每个人都有被承认被赏识的欲望?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但是,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凡属于应用技术的问题,多看看优秀的老师,把他们作为自己模仿、尝试的范本。凡属于生活信念或思想智慧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公认的好书,经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或接受其感染而建立自己的生活信念。

 

   摘自:《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14Z1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