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大要领
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提升哪些语法意识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法教学策略
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交往实效性的策略
谈历史课堂气氛的调节
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综述
浅谈课堂教学艺术
师生互动 实现课堂高效
“学”与“问”——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创新做法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
论有效性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
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素质教学
对“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型教学与能力型课程
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
2010-09-17  作者(来源):于漪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道三十年来未能完美解决的难题。探讨这个问题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其主客观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创造条件,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以期获得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早在1978316,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还指出:“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6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课时数量是当时《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问题确实严重,但只要回顾历史,原因还是清楚明白的。十年动乱,摧残教育,摧残文化,不少学校的语文课形同虚设,有的与政治课合并为政文课,有的与音乐课合并为革命文艺课,语文学科失去其独立的地位。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想钳制下,不仅语文教学内容肤浅、贫乏,而且课外无书可读,大量的中外经典作品、佳作美文,都被扫人封、资、修的箩筐,与师生隔绝,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不敢抓文化,不敢抓质量。当然,教师自身也有水平问题,单就学历而言,就大量不合格,更不用说专业能力。19783月距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两年,教育战线刚开始拨乱反正,打碎强加给教育战线知识分子身上的枷锁,教育工作者蕴藏的工作积极性刚刚绽放,要一下子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落后面貌是不可能的。面对种种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评说,尽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感委屈,但号角已经吹响,大家于是正视问题,想方设法改进教学,80年代初在全国就出现了语文教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

        当下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三十年前比,完全不是一回事。三十年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进行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观、目的观、功能观、承传观、教材观、教法观、质量观、测评观、体制观等均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此次语文课程改革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在零的基础上起步,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以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认识与做法进行提炼、深化与拓展,吸收并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指导教材的编写与教学的实践,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正是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问题的提出与日益受到重视,首先在于预期效果与教学的实际状况有相当的距离。伴之而生的是对语文教学的走向迷茫,困惑,疑窦丛生,乃至裹足不前甚至走回头路。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总是在实施、推行的过程中,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修正、完善,以取得良好效果。语文教学改革同样道理,不可能一改革就立马见效,学生的语文能力直线飙升。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什么突发性的新问题,而是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之一,须直面,须探究,寻求解决的办法。它的性质、内涵,须探讨与解决的方法、途径,与三十年前的大相径庭。以往历史形成的原因分量很重,而今应该更多地查找主观原因。

    二、教什么与怎么教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感情的传染”。

    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堂课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心中应十分清楚。怎样教,是方法。比如要到某地,某地是目标。怎样去?乘车,坐船,乘飞机,这是方法。方法与目标不能含混,更不能重方法丢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常见的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几乎都有神采飞扬、气氛热烈的标记,怎么教的方法与过程,设计得天衣无缝。从课的起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衔接,师生之间的默契,乃至心心相印,设计的精心、细致、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课终人散,只要稍加思考,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升腾而起: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又好像没有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些课,教案上目标一定写得很明确,可惜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把它丢在一边。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发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课就成了货郎担,什么货物都有,多目标成了无目标。教学过程中很多是蜻蜓点水,学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掌握什么。

        应该说教这些课的教师课改的热情高,进取心强,只是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缺乏深入思考,对文本的钻研尚有不足之处。

       课的有效与否,功夫在课外。课前准备是教学高效的基础,基础不牢,课就飘飘忽忽。两个方面的准备必不可少。一是文本解读。必须潜下心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准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领悟编者的编辑意图。此时此刻,就不是人是人,书是书,而是人读懂了书,乃至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呼吸与共,互补互融。教学目标的多而杂或大而化之、笼笼统统,往往源于浅阅读,或有甚者误读,错解作者意。问题出在未潜心钻研文本,独立思考,受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所左右。二是研究学生。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了解、研究。课前准备往往只见文章,不见学生,目中无人的糊涂观念至今对教师影响很大。须知,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课要上得有效、高效,就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求作一番研究。学生已知、已掌握的,再去“炒冷饭”,学生味同嚼蜡,十分厌烦;未知的、疑难的,又轻易带过,乃至疏漏,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伤害,兴味寡然。

        学有所得,是课的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学有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在欢悦中加大课的有效性,就能增添动人的色彩。

        解读文本与研究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制定课的教学目标就有了基础。要中心突出,重点明确,难点找准。教学不是一次完成,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须放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学习单元中思考,要减头绪,削枝强干,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教学目标,教什么心中就有了底。以目标为准绳,设计怎么教,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决定取舍详略,课就眉目清楚。一堂课时间有限,大胆舍弃,化繁为简,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是教好课的本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目标清晰,方法、步骤合理,学生努力的方向明确,哪些地方该咀嚼、推敲、着力,心领神会,学习效果就比较理想。

    三、偷工减料与违背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对每研究,而且须在总体上加以考察。

    中学语文课程从设置来看,从初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每年都有,一以贯之。然而,实际情况是,初三年级、高三年级语文课本多被丢置一边,集中力量搞应试训练。对准中考与高考要求,天天练,周周练,月月练,持续不断。教材编了是摆样子的。从时间来说,说中学学了六年语文,那是太冤了。较普遍的,初高中各减去一年,六年剩下了四年;好点的,初高中各减去半年,六年剩下了五年。这种偷工减料不谓不惊人。课程的有效性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的,这是常识,无多少深奥的道理。由于对课本的小视,特别是毕业年级的语文课本形同虚设,那就难怪高考题中要求考生写出某篇课文的作者都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有的阅卷老师不得不诙谐地说:“学生太客气了,送给他们分数,他们都拒收。”

        有人不服气,认为中学语文就是六年,并未偷工减料。毕业年级课时猛加,练得更多。一天一份模拟的考卷是学语文吗?求学不读书,不要说读经典,读文学作品、科学作品,连精选到教材里的许多佳作都不读,都无暇顾及,整日在训练中翻腾,有哪一类考题就采用哪一类的策略来对付。文章不读,但各类诗句、名言、成语、典故等背诵一大堆,各类中外古

今名人名事可用以组成写作论据的也照背不误。如果说语文大厦是用各种建筑材料结构而成的,而今的一些做法只是取其中的某些钢筋、某些大理石、某些隔音板来让学生反复折腾,应对、应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本领、语文的整体素养有意无意地被丢失。那些零碎的、孤立的、五花八门的材料,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的脑子如马蹄杂沓,还有什么有效性可言?个别不等于整体,个别与个别相加也不等于整体,教学内容的偷工减料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伤害显而易见。

        有良知、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深知为考而教的危害,但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得已而做违心之事。考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最公平的一种手段。但无论是检测性的,还是选拔性的,它不过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今,为考而教,那就错把手段当目标,违背了育人的规律、教育的规律。

        学语文要靠积累,多读多写绝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生在读写中能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认识水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生命力并学会正确使用,这有个过程。提高每堂课的有效性就是为理解、积累、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提供一步步上进的台阶,提供扎扎实实的语文素养的基础。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削足适履,必然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形成为考而教、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局面有来自社会、来自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念的种种因素,但教育内部也应深刻反思,从事语文教育必须有坚守精神家园的定力。只看到眼前的分数、升学的百分比,不顾教育对象是否学到真本领,是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否获得培养与发展,是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缺乏起码的责任心。育人扭曲为育分,不仅可悲,而且其负面影响对学生本人、对社会都难以估量。

    四、解放思想,走出困境

       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困境,最为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前进的不合理、不合规律的条条框框。

      要争取社会文化大环境有进一步改善。由于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并存,特别是西方强势语言的浸染,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外语热不要说在中小学,甚至冲击到幼儿园,特别是在大城市。一些幼儿园以幼儿从小就学外语来招揽顾客,甚至在幼儿园墙上写了斗大的字:从小要做国际人。改革开放的中国,外语必须学,要走向世界,非学不可。然而,母语与外语的位置该怎样放,什么时候学,怎样学,是须严肃考虑的问题。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蕴含着民族的情结、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尊重母语,鄙视母语,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说穿了,什么重要不重要,背后是利益驱动。把利益驱动放在首位,是非就不分,乃至是非颠倒。由于对母语欠尊重,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出现错别字连篇、文句不通的现象。语言文字瑕疵百出的状况屡见不鲜。低俗文化、垃圾文化、网络文化中的某些语言对学生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社会文化纯洁、语言文字规范性加强、层次不断提升、语言环境良好,学生耳濡目染,实际上就支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了相悖相左的摩擦与消耗。

        还要争取教育小环境进一步符合育人的规律。由于语文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它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此,不少办学者缺乏应有的认识,更不用说深刻领悟了。在学校第一线工作的常碰到这样的事情:自主招生、推荐生、保送生,测试的科目往往只是两门——数学和外语,语文不在其列。更有甚者,你诉说语文重要,希望有课时保证,听到的话却是:“要什么课时?外语、数学加课时,升学考会加二三十分,语文加什么?能加个一分就很好了,弄得不好还会减分,还要什么课时?”实质仍是“考”。什么课程不课程?这样的教育理念不更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可能变味为反复的机械操练,学生在题海中消磨青春。

        考试是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能不能在多发挥积极作用上深入研究,切实改进,促进课程方案的落实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教什么考什么,选拔性考试有它特定的要求,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教什么总应是考的基础、考的出发点,考与教有联系有区别,但不能脱离。强调测试能力,就与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沾边,学生不重视课本,不认真阅读体悟,乃至弃之一边,也就不足为怪。该积累的不积累,到各种各样的考题、语文知识库中大海捞针,付出的劳动与收获,没有构成文化底蕴,得不偿失。至于考什么教什么,为考而教,那就落人本末倒置的泥潭。如果基础教育的走势如此,那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理念与对教育事业、语文专业的钟爱与深情。就拿课程教育理念而言,应认真学习,正确而完整地理解、把握。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使用为核心。融合文本固有的情和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智育、学习方法指导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教学中既要抓“表”与“达”的正确、规范的理解、使用,又要抓“表”与“达”的内涵“情”与“意”,二者密不可分。忽视或者抽去“情”和“意”,语言文字就变成了僵死的符号,坠入纯技术的桎梏;脱离了文本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把“情”和“意”凌空起来发挥,乃至任意拓展、延伸,还美其名曰加强人文,那就不是语文课。认识指导实践,对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等的认识进入误区,行动上一定错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大大降低。

        教师不能依赖教学参考书与一课一练,要练就阅读、写作的真本领。钻研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与见解,上课时就不会人云亦云,而是说自己的话。自己的钻研所得,虽是不知名的小花,由于植根泥土,容易与学生交流,打动学生的心,因为它鲜活,带有泥土的芳香。语文教师要动笔写,有了写的实践,不仅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摒弃空对空的弊病,而且对文字运用的奥妙能深人底里,促进阅读能力、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当程度上靠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技术活儿易学,文化底蕴的厚实非一日之功,靠细水长流地积累。因而,再忙,也要读点书,文史哲精读几本,其他方面的读物广泛浏览,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文化判断力。自己功底厚实,教学就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能成竹在胸。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尽心尽力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还母语教学应有的地位,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摘自:《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10期(下半月)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