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与“问”——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创新做法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
论有效性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
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素质教学
对“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型教学与能力型课程
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
主体性教学与素质教育
我们应营造什么样的课堂
 
 
 

师生互动 实现课堂高效
2009-10-20  作者(来源):开在四季

      现在,我们都在谈高效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效课堂?怎样才能达到一节课的高效,引发了全校性的探究。本次讲座,就本人在探究过程中的所获作了一些总结。一节课离不开学生、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决定着一节课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一起学习,一起飞。

  课堂教学的高效不是课堂上部分学生自我展示,而是每个学生都有尽可能的提高。教育不仅是关注优秀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要注重因材施教。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发现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尤其是差生,更要找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每个人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只因各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一方面,即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应加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二、激起动的愿望,给予动的能量。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求知的动力,激发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高效运转,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又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体验不失为一个良策。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意识到情境化学习不能只是让学生表演一些情景对话小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体验时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操作程序的基本要素有想象、表演、体验。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序列,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受到时间与学科内容的限制,在一节课中各环节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运用时应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体验,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想象和表演。想象体验法,对于不同的需要,也有不同的设计。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境,激发激发情感想象体验。语文课文的内容是形式多样的,《三打白骨精》妙趣横生,《烟台的海》如诗如画,《普罗米修斯盗火》悲怆壮烈,《2008,北京》激情满怀。我们根据教材的这些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司马光》一开始就以课文插图的形式呈现故事的情景,创设了一个危急的场景,为学生展开故事想象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的时候也可以用笔描绘,呈现想象体验。绘画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认知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适度运用这一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在《小池塘》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你心中的小池塘,感受小池塘的美。

      还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闭目而视,放飞想象体验。有些语言意境深远,文字凝练,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但难以语言或绘画等方式直观表述。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闭目暇思,将朦胧的画面在脑中一幕幕呈现。在教学《咏华山》一文时,就可以这样设计:“现在我们就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教师引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种脑中过电影的方式最能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体验方式。

  对于表演体验法,很多语文老师也都尝试过。课堂中的表演体验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地体验。课型不同,表演体验的形式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模拟片段表演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能即时反映效果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这种表演费时少,参与面广,很能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在《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司马光从容、机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再来读“司马光没有慌。”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司马光的角色。学生自我的表演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自觉学习语文的愿望。因此,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丰富感悟。

  再现故事,表演体验往往安排于课末,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的深层感悟,并且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角色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表现方式的自由选择、从而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比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学表演中,有的同学选择了傲慢无理的小松树,有的同学选择了谦逊的大松树,还有的同学选择了慈爱的风伯伯,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发展,一起回顾了课文,深化了理解。

  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所展开的表演,这属于创造表演体验。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已有感悟与体验有新的飞跃。比如在《司马光》的教学结尾处,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脱险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我再问:“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这是就会想到说些夸奖之类的话,我再发问:“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就会说出一些感谢兼夸奖的话。这样层层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目的。

  三、互动的多样性

  互动不光是教师与全体、个别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等多种形式多向的互动。“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的共鸣, “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得低效闹腾而已。”所以,我们不能为追求所谓的学生动起来,而让孩子不消停。动要有动的必要,动要有动的效果。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