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但缺少对教育主体—学生的尊重与鼓励。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总是把课堂秩序控制得严而有序。无疑,这样整齐的课堂秩序最适合知识的灌输,对接受式教育而言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场景。但现代教育已经从认识上跳出了接受式教育的框框。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要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这种转变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法,以最人性化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种井井有条的课堂秩序只适合教师的表演,而不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目前要研究的重点并不是怎样让课堂秩序更好,而是如何使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
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要关注学生三百六十度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校外那个广阔的生活空间。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现代教育对学生而言,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思考问题。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的课堂首先必须真正活起来。
其次,教师要不怕课堂秩序乱,不拘泥于课堂的形式,不以答案正误论英雄,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种答案都应该给予鼓励,并尽可能多地找出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不仅仅指答案的正确之处,也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新颖的角度、新奇的思考,同时还包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表现和精神风貌,以及语言的清晰优美等等。
再次,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课堂情境,巧妙设置有思辩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思考。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涵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温和的表情、民主的态度,用平等公正和博大的爱心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即使他的表现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好。由此看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表面上看课堂秩序是乱了、“不好看了”,但教学的效果无疑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当然这种效果绝不是应试教育要求的考高分效果,而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育效果。
摘自《教育艺术》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