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很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提升学生的激情,所以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供同仁借鉴。
一、了解学生,优化师生关系
情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只有心相通、情相融,课堂氛围才会和谐,教学效果才会更好。这就是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优化师生关系,是平时逐步培养起来的,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还要了解同教材有关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社会经历及思想情绪、思维组织力和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采取讨论、启发等手段,循循善诱。教师不能滥用权力,事事包办,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养分充足、长久扎根的土壤,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适时的激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求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必要的指导、适当的点拨,学生自觉预习,以小组的形式交流信息,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知识,教师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凡是学生能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而是积极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体验一些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预习学习内容。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历史歌谣,组内合作得到加强,这样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观察思考,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选择评价,以得出最佳答案。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实践三观教育
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当今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别人的错误,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身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学习榜样,学生会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大跃进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增加兴趣。
五、巧设疑,轻点破
讲解历史知识的手段可以戏剧化、生活化。比如;讲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货币大量贬值。其危害性有多大?我就想到了一个脑筋急转弯:贝贝走在大街上,看见一根骨头和十元钱,贝贝要了骨头而没有要钱,为什么?有的同学马上就想到了:贝贝是条狗。答案不是唯一的,我要求同学们思考还有什么答案?我一边提问一边提醒:也就是说贝贝是人。这样,就有同学可以回答了。“钱是假币。”“对,还有呢?”肯定钱是不作用的,有了,民国时期滥发纸币,民国卷一钱不值。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授刮民脂民膏,人民身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样历史知识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兴趣盎然,大胆地、积极地思考,效果非常好。
六、“换位思考”
实现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必须消除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为此,需要师生之间(尤其是教师)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和要求,尤其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围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历史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一方进行思考,猜测和分析学生关注的主要是什么,可能存在什么问题,方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巧设“争议问题”,营造课堂互动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为了追求答案的正确,忽略了思维过程的暴露,这就很难取得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效果。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真正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
来源:《考试周刊》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