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性研究
初 中 英 语 教 学 实 现 生 活 化 的 途 径
初中数学多样化作业设计探研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解决方式
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度”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下的激发生成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一堂好的数学课堂教学—— — 从几个数学教学案例说起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理答策略的研究及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
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课堂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摭谈
论互动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
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翻转课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初 中 美 术 课 堂 教 学 探 究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22-11-16  作者(来源):李春阳

    1设计问题要讲求梯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易而难,讲求梯度。当然,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能作答,这是不足取的。反之,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问题一提出,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无一人能够作答,最后,老师无可奈何地将答案全盘托出,这也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推崇:

    1.1 设计问题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下,根据教学目标循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原则,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会让学生象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那样,或观察,或概括,或验证,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例如,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由于细胞吸水的原理抽象,不易理解,我从让学生把握“水之源、木之本”入手,引导学生获取事物的现象,占有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抽象出理性的东西。方法为:提前布置好家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如:在家里,可以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水分出来;把晒干的土豆片放在清水里,可以看到它的膨胀。待到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从此解决知识初步记忆问题。

    1.2 切实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是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课,在课上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两个实验装置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学生答:所放材料不同,一个放盐水,一个放清水。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盛放盐水的装置出现什么现象,盛放清水的装置又有什么现象(及时提示:从液面高度上来分析)?学生答:放盐水的液面上升,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少的水又到哪里去了呢?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了细胞吸水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一个抽象难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2  问题设计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脑精思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激励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这种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育问题设计,应当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动脑精思。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应该注意趣味、直观、点睛等几个方面。

    2.1 设计导语之问,创设趣味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抓住此特点,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个好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中的问题设计得好,这在课的开始便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未知欲,为一节课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例如讲授“生物蒸腾作用”,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新课:“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在植物体内,却与此相背,水却是向高处走的,这是为什么?”学生们听后,兴趣盎然,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虽有人提出了答案,但是很快又被否定了。就在大家不得其解时,我引出“生物蒸腾作用”这一课题,并且告诉大家:答案就在“生物蒸腾作用”的新知里面。可以说,设计的问题象一把钳子钳住了学生的思绪,他们的思绪自然地随着老师去寻找答案。

    2.2  设计难点之问,创设直观情境:对于教学中的难点,不妨多设几个问题,化难为易,尽可能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青蛙的血液循环”,是教学难点。我绘制了青蛙血液循环图,并就此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和左、右两心房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及时提示:动脉还是静脉)?它们的另一端各连什么器官?其中流动着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和两心房相连血管血液流向如何?心房与心室间的血液流向如何?和心室相连血管血流流向又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通过配板图(或 PPT )使其直观化。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识记,领悟了青蛙的血液循环过程,从面突破了教学难点。

    2.3  设计结尾之问,创设点睛情境:生物课的结尾,在一堂课中至关重要。应该如戏的结尾一样,要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我们在生物课堂结尾时,要紧扣授课目标,要着眼巩固知识,一句话,要画龙点睛,让学生把握住新课的精华。例如在授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新疆的西瓜又大又甜?这个问题直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学生找到了答案,也就握住了新课最主要的知识点,其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能力在理性的思考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同时也进一步强化学生爱护身边一草一木的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自:《中华少年》2016年第36期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