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做班主任:是学诸葛亮,还是学刘邦
常思为师之失 常修为师之德
班主任要砥砺自己的心灵
教会学生克服“学来的无助感”
敬业•激情•鉴史育生
每次只追前一名
教育需要善意的“谎言”
师爱是一种等待
不一样的成功
评语的“评语”
班主任工作中的七种“武器”
打造班主任的影响力
培养学生干部的几点做法
班史,班集体培育的有效载体
中途接班,如何迅速上手
批评也有魅力
拿什么拨动孩子的心弦
学会欣赏孩子
赞扬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教师要把阳光一样的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两则评语背后的故事及启示
2010-09-17  作者(来源):缪爱明

一、组织纪律性不太强”——合适的用语?
  前几天与一位省示范初中的校长聊天,谈及各自学生时代的人生理想时,得知他当年高考成绩比重点大学的录取线还高20分,可是直到9月份才被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录取。新生报到的那一天,他就被中文科主任找去谈话了。那位主任严肃地对他说,你需要正确对待自己,重新面对新的儿上不了大学的原因,原来是中学的班主任在给他做毕业档案时,毕业鉴定的评语上有这样一句话: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

  我大感意外,意外的是这位班主任跟这个当年的学生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意外的是这个评语在大学招生老师眼里真的是问题很严重
?
  原来,这位校长过去属于不太听老师话的那种学生,比如上班主任的语文课,他常常偷着看小说,屡收屡看,屡教不改;课间他不喜欢像其他同学一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休息,总喜欢跟其他同学嘻嘻哈哈,小打小闹。所以,在每学期结束前写自我小结时,他自己总是写这样一句话: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老师找他谈话常用的口头禅。后来,做毕业鉴定时,老师像往常写期末评语一样,把这句话移植了过去。

  是不是老师跟你过不去呀?”我疑惑地问。这位校长笑着说:没有呀,其实班主任挺欣赏我的灵气的。这些鉴定的评语当时是全部给考生本人看了的,我是认可和赞同的。不太强,毕竟还是强的嘛!我当时根本没有把它当回事。而且,我估计班主任也没有把偷看小说和小打小闹看成什么大不了的缺点。

  既然这个评语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那些高校招生的老师吗?我觉得也不尽然。

  故事中的考生和班主任是把组织纪律性不太强,自我控制能力不太强跟偷看小说、小打小闹划上等号的,因为在长期的相处中,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甚至觉得这个评语还比较客观,有较高的概括性。但是,这个评语的效用在高校招生老师眼里就不同了,因为他们对这个考生缺少实际背景的了解,他们会由这个概括性的评语去产生联想,去不断放大,去想到其他的种种不良行为,当然,是很难联想到偷看小说,小打小闹的,更不可能与之划上等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校长当年未能如愿以偿地进入理想的大学,是不能怪罪大学的招生老师的。

  我的启示:

  因为与当事者距离的远近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则评语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撰写评语,应该是一件非常精细而严肃的工作。

  这个评语差点儿葬送了当年这位考生的前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又可能是因为这则评语引起了师专老师的注意,促使他们对这个新生加强了个性化教育,也促使这位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引起反思和警觉,反而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但是,即便如后者,笔者还是认为这则评语的语言表述是不合适的。

  那么,是不是学生有了错误和缺点,就要掩盖,就要一味地唱颂歌呢?显然,大家都这么做,就失去了毕业鉴定的意义,就失去了跟踪教育的效用,长此以往,也就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我不赞同有些老师提倡的对学生的缺点可以不写的观点。我认为,教育者或者鉴定者如果觉得学生这个缺点应该改掉,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需要在评语中提醒当事人的话,可以采取就事论事的做法,不作概括性的提炼,以免引起歧义。

  其实,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和师专时代的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处理,表面上看是教育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两种教育理念的迥异。班主任或许这样想:既然是对这个学生高中时代的鉴定,那么我的任务只是给他划一个句号,至于这个孩子将来的发展,就不属于我管的事情了。如果这位班主任意识到人永远是变化的,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永远在改变着自己,那么他也许就会对这个学生充满着无限美好的希望,他的评语就可能是这样的:痴迷小说,喜欢与同学嬉闹,如果适当控制一些,学习上将会取得更大进步。也就是说,他的评语在指出缺点的同时,会给学生努力的方向和措施。而师专时代的老师,则看到了学生发展的可塑性和潜力,所以,在他校不录取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他,又紧接着找他谈了心,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好笔力、好见地”——写学生评语的着眼点
?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雄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拔剑斫地之慨。

  这是小学老师给后来成为伟大文学家的茅盾所写的两篇作文上的总评(见《茅盾全集·第十四卷》附录钱武不爱死论》)。其时,茅盾十二三岁,就读于浙江桐乡乌青镇植材小学。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小作者如何天资聪颖和老先生如何独具慧眼,单就文章本身质量而言,所写总评显然言过其实,夸饰褒扬溢于题外。老先生这样做的意图,不言而喻。

  我的启示:

  我们衡量学生的水平时,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以交流、希望和赞赏的态度撰写评语,乃是对孩子个性和特点的尊重,这也正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寻找终身受益的财富。

  先请记住,这是学生的习作,这是孩子们与师长、同学交流的方式,这是孩子所掌握的史地知识,不是教科书上的经典范文,不是史地学家的知识结构;站在我们面前的是本应该稚气未脱的青少年,而不是正当盛年的成人。如果我们把评语撰写的眼光着落在未成年人身上,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闪光点,你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不遗余力地用浓浓的爱意温暖每个学生。

  对于第一个组织纪律性不太强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如果说过去在我们一些老师眼中喜欢与同学嬉闹导致学习不专心属于缺点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则可以把它看成是难得的优点了,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学习专心有余、人际交往严重不足,能够做到主动与同伴交往的学生是值得鼓励的。学生应该是天性活泼的,我们的眼光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写评语不能只用成年人的要求和静止的眼光来衡量生活在新时代的个性迥异的学生。给学生写评语,教师不应仅仅把它当成例行性的工作,更应该把它当作增强自我新教育理念、净化美好心灵、提高教育能力、改进常规性工作的过程。

  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满腔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绝对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向性、激励性、艺术性的评语,也许就是指引学生未来人生、事业道路的那盏明灯。

                                                                                  摘自:《班主任之友》2009.8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