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卫生组织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全球卫生部大臣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提出的。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绸带标志的意义:红绸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面对因艾滋酿成的一桩桩悲剧,我们不需要旁观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扭转这场恶性流行病的传播态势——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以我们所能做到的各种方式,共同抗击艾滋!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1995年,艾滋病疫情出现惊人增长,年度报告病例剧增为1567例,是1994年度531例的近三倍。其主要原因在于,1995年前后,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一些省份,非法和不规范采供血行为造成了艾滋病毒的大规模传播。仅1995年,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发现感染艾滋病毒的有偿献血者,占全年全部报告数的44.5%。关国门以及围追堵截举措并没有堵住这个新途径。被艾滋病毒感染的血液通过献血进入血库导致艾滋病疫情大转折,病毒从高危人群进入一般人群。1996年,全年艾滋病报告病例为2649例;1997-1998年,年度报告病例为3000多例;1999-2000年,年度数字为5000例左右;2001-2002年,年度数字分别为8219例与9732例;2003年,艾滋病报告病例爆发式增长到21691例;2004年,则翻倍增长为47606例。“血祸”造成的艾滋蔓延使得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1997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禁止有偿献血,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血制品行业进行规范,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办法杜绝,血制品行业风波不断。今年在云南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的最新数据表明,截止2018年6月30日,中国共发现820756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由此可见2018年新增数量激增。其中我国艾滋病高发的四大区域为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
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艾滋病病毒是通过唾液、泪液、汗液、握手、拥抱等接触或昆虫传播的,说明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染。艾滋病病毒也不会通过空气、饮水、食品、以及未消费的餐具、衣服被褥、货币等物品而传染。一般也不必担心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共用电话、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旅游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会传染艾滋病。各种家养动物不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因此,艾滋病也不能通过动物的咬伤,抓伤而传播。
在初期,艾滋病的治疗依然步路蹒跚,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
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团队,率先揭开了这些药物失效的原因:HIV病毒在人体内繁殖扩张领地时总是改头换面,结构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而所有药物都是针对其变异前的特性,对新病毒无法产生作用。
基于这种理解,其团队着手研究联合抗病毒疗法,提出鸡尾酒疗法(drug cocktails),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指通过把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每一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或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避免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病程进展。
鸡尾酒疗法使得患者潜伏期大幅度拉长,患者若坚持服药,甚至可以与正常人无异,使得艾滋病演变为一种终生服药的慢性病。
199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华人何大一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这是该周刊自1967年后的30年里,首次给予医学科学家的殊荣。何大一也成了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位获得年度风云人物的华人,当年《时代》周刊给予其的评价是:“有人制造新闻,有人创造历史,而当后世撰写这个时代的历史时,会把人类在对抗艾滋病之战中扭转乾坤的人,视作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