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痘的病因
水痘俗称“见面传”,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时期。以发热及皮肤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部、腹部和背部,四肢比较少见。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愈后良好,但有极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肺炎、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发生水痘必须及时就医。
二、水痘的特征
水痘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10-21天。
起初一般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皮疹开始表现头红色斑丘疹或斑疹,随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1周左右痂皮。
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出现皮疹的时候,同学们会有明显的瘙痒感,可能会控制不住地抓挠,导致水泡破裂,但反复的抓挠和破裂会导致水泡反复生长,容易留下瘢痕。
三、水痘的传播
水痘病毒传染性强,一年四季均可传染,但在冬春季尤为高发。水痘病毒传播的唯一传染源就是患有水痘的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病者的疤疹浆液和污染过的东西所传播。
呼吸道感染: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当同学们在教室里呼吸、打喷嚏、咳嗽时,飞沫从口腔中飞出,散布在空气中被其他同学吸入。
物体接触感染:同学之间互相借用学习用具时,手会接触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病毒,然后通过手进入身体里。
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出现皮疹的时候,同学们会有明显的瘙痒感,可能会控制不住地抓挠,导致水泡破裂,但反复的抓挠和破裂会导致水泡反复生长,容易留下瘢痕。
四、水痘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患有水痘的患者是水痘病毒传播的唯一的传染源。一旦发现水痘患者,要立即对其进行隔离,直至全部水痘疹结痂、痂皮干燥。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有条件的家庭要注意将孩子分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
水痘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和物品接触传播。一经确诊,要及时对患病学生的毛巾、被褥、玩具、餐具等进行煮沸或日晒等方法进行消毒。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不可直接面对人,要用手肘或者纸巾进行遮盖,勤洗手,换衣,注意个人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各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预防水痘的措施。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只有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把免疫系统建成一个强大的堡垒,才能不畏外来病毒的侵袭,才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培养个人卫生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使用“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养成一日两次正确刷牙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 30分钟。
2. 加强体质锻炼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认真做好运动前后的准备活动,正确掌握各种运动的动作要领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3.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特别注意对饮食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注意膳食的平衡,食物种类要齐全,数量比例要恰当,符合人体需要量,营养要均衡,多吃含钙丰富的奶类、豆制品、蛋白质和含维生素 D 丰富的海鱼、蛋黄等。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每日进餐的时间以一日三餐,两餐间隔4~6小时为宜,三餐定时定量,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适量,防止过饱或过饥。
五、水痘的处理
1.消毒隔离
一旦出现疑似水痘的症状,需立即告诉家长和老师,及时就医。一经医生确诊,患病学生所在班级需进行 21天隔离观察,并做好清洁消毒处理。患病学生必须居家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凭医院证明返校复课。寄宿制学校需将确诊学生隔离在宿舍,及时通知家长将患儿领回就医和居家隔离,并对患病学生的衣物、被褥、洗漱用品等实施暴晒或煮沸等消毒处理。
2.发热护理
确诊水痘后应绝对居家休息,不可外出。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定时开窗通风,一日2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保暖。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用药。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皮肤护理
从出皮疹开始到结痂前不宜洗澡,防止感染。及时修剪指甲,因为水痘可自行结痂脱落,所以在出疹过程中千万不要抓挠,避免留下瘢痕。同时注意保持床单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防止摩擦导致水泡破溃。对于已经破溃的水泡,要避免沾水,及时用药,防止感染。
4.饮食护理
在患病期间,可进食软、烂、易吸收、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食物,以流质如汤水、果汁等或半流质如面条馄饨粥等为主,不可吃油腻、生冷、海鲜、酸辣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胃肠功能素乱,引起腹泻。此外,还应注意在患病期间不宜吃一些容易导致皮疹加重的食物,如香菜、鲫鱼、生姜、羊肉、海虾等。
其实,水痘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治。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只有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把免疫系统建成一个强大的堡垒,才能不畏外来病毒的侵袭,才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文字来源;上海儿童青少年健康、健康中国、《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