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是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是为了纪念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向一群德国柏林医生发表他对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世界结核病日不是一种庆祝,是在全球范围内动员公众支持、加强结核病防治而努力的日子。2014年5月,“消除结核病”的策略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通过,并成为2015年后的全球结核病控制目标。该战略旨在结束全球结核病流行,在2015-2035年之间,将结核病死亡人数减少95%的目标,新发结核病患者减少90%,并确保没有家庭由于结核病而背负灾难性费用。该战略它设置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临时里程碑。
该决议呼吁各国政府调整和实施高层次的战略和融资的承诺。这加强了在战略关注对高度易感和贫穷人群的医疗关怀,如移民。该策略和解决方案突出在卫生部门内部和外部合作的需求,如社会保障、劳动机构、移民和司法等领域。
该决议要求世卫组织秘书处帮助成员国调整和实施策略,并指出应对耐多药结核病的问题的重要性,促进跨国合作。世卫组织还被要求针对里程碑和2035年的目标进展情况实施监督和评估。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
近些年来,我国学校结核病暴发的案例时有发生,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得了肺结核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彻底治疗,不仅病人会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在校学习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传染他人。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肺结核病是由一种叫结核菌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
肺结核传染性的大小与传染性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排菌量的多少、咳嗽的频度、房间的通风情况及接触者的密切程度和机体抵抗力有关。咳嗽传染是肺结核传播的主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结核菌的人都会感染结核菌或患结核病。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个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一年中能使10——15人感染结核菌。一般来说,被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都发病,只有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才能发展成为肺结核病。感染结核菌的人群一生中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大约为10%。
连续两周以上的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主要症状,如果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极大的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
结核病的正规治疗必须有6——8个月的疗程,而且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彻底治愈,如果病人感觉病情好转或者由于其它原因而中途停止吃药,导致不规则治疗,极易产生大量的耐药病人,增加结核病的治疗难度。只要病人能按照医生的要求全程不间断地完成6——8个月的疗程,绝大部分病人都是能够治愈的。
对结核病人应该给予关怀和照顾,不应该歧视结核病人。只有痰涂片检查呈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才会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开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后2——3个星期传染性就会逐渐消失。痰中没有查出结核杆菌的肺结核病人,凭当地结防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结核病患者自己也要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会有助于康复。
引起学校群体肺结核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大家缺乏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因为学生上课、住宿等都是生活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传播。此外,学生学习压力大,如果营养条件和体育锻炼再跟不上,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结核病。由此可见,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结核病传播首先是及时发现和治好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如果发现有连续咳嗽、咳痰两个星期以上或者痰中带血的学生,就要怀疑得了肺结核,班主任要及时报告校医和学校领导,并尽快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带学生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第二,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寝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师生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笑时应用手纸巾捂住口鼻,避免结核病菌通过飞沫传给其他人。第三,要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营养和睡眠充足,保持健康心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尽最大努力减少发病机会。第四,一旦发现学生或教职工得了传染性肺结核,一定要休学或者休假在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其他人员。治疗期间按医生要求坚持服药6~8个月,待传染性消失后,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证明才能复学、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