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春夏之交,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和降雨的增加,各种毒蕈类、细菌、病毒进入生长旺盛期,同时也进入了食源性疾病、肠道传染病、蚊媒传染病等疾病高发期。“五一”节假日的到来,人员流动数量和密度加大,全省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一是继续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二是注意预防食物中毒,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不吃不干净、变质食物。三是保持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应建立良好个人卫生及科学饮食习惯。
一、假期新冠疫情防控
“五一”假期临近,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公众郊游踏青、探亲访友、休闲购物、聚餐聚会等活动人员流动和聚集频繁,根据《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高风险地区来黔返黔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假期疫情防控不能放松,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继续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现就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建议如下:
1.五一期间,尽量避免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探亲,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到人员密集场所应自觉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食用野生动物,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及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
2.个人出行要自觉遵守目的地疫情防控规定,错峰旅游,到旅游景区有序参观不扎堆,自觉保持社交距离。各类旅游景区、商场、购物中心、酒店、餐饮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安全检测、游客分流、通风消毒等措施,加强公共场所、设备设施安全检查,确保安全开放、安全游览;继续做好扫码检测,提醒顾客正确佩戴口罩,对经常接触的公共用品和设施(如存储柜、电梯间按钮、扶梯扶手、卫生间门把手、公共垃圾桶等)要做好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通过管控分流减少人员聚集;餐饮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员工防护等各项防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就餐环境和餐具设施干净卫生。继续执行在宾馆、商场、银行、餐厅、医院、学校、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机场、地铁、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场所扫码和体温检测。
二、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也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潜伏期一般1-4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大便常先呈稀水样便,继而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3次以上。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菌痢病人的排泄物污染水、食物后经口感染;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或者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防控建议:
(一)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并用流动的水冲洗30秒以上。
(二)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婴幼儿牛奶或其他乳制品一定要煮沸消毒,不吃剩奶。奶瓶和奶嘴用后洗干净,每天煮沸消毒,不吃生菜,生吃的瓜果要洗净。
(三)不喝生水,不食用变质食品。食物要新鲜,处理食物的厨具以及食物本身均要生熟分开,防止“病从口入”,不生吃贝壳类海产品,烹饪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四)出现疑似症状要早就诊,早治疗。患有菌痢的人员,不得参加食品加工等相关的工作。
(五)消灭苍蝇及其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
四、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疟疾、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旅游、商务等出入境人员往来频繁,我省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
防控建议:
(一)做好防蚊灭蚊,加强个人防护。清除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蚊虫孳生地;外出时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室内使用蚊帐、防蚊网或点艾草、蚊香等防止蚊虫叮咬,必要时使用卫生杀虫剂杀灭蚊虫。
(二)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皮疹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