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伴随着孩子们
——读《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有感
“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的这句话,我一直未能会得其深刻的含义。直到读了这本关于戴夫的真实故事才恍然大悟。
一开始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封面上的男孩肖像。吸引我的,是那张憔悴的脸孔。它似乎在向我倾诉这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孩子已经不知道阳光的触感了,不记得怎样笑了。同样的,孩子的稚嫩也不再属于他,留有的是一份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坚定的生存意志,我仿佛看到了一颗无法被征服的心。
凝视着他的双眸,我的视线像是穿透了那薄薄的纸,他生活的那片色调灰暗冰冷的人间炼狱世界随之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冬天被关在冰冷的车库里,只穿单薄的衣服;天天被使唤干活;百般受到毒打;一个星期没有饭吃;被母亲把头硬塞到马桶里去;吃下自己呕吐出的脏物;被长时间关在难以呼吸的毒气房里;不被允许不能说话;把屎尿往嘴里塞,往脸上涂;手臂被火烧……我从未想过,我们身处的世界会有如此阴暗冰冷的角落,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竟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最让我惊异的是戴夫周围的人们选择的态度是不闻不问。
我无法真正体会生活在黑洞的世界的那种苦涩的经历。或许,现在的人们认为象戴夫一样的受虐儿童的故事只是少数,那些施虐家长的行为只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据统计,这类家庭的数目已达到了300多万,况且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每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急剧增长。
现在想来,少年犯罪的逐渐强大的趋势,不是没有理由的。许多孩子们太缺少关爱了,以至于长大后的他们也不懂得怎样去爱。他们更愿意把童年中的压抑、失落、痛苦、愤怒统统宣泄出来,而我们的社会、可怜的人们必须无奈地全盘接受。
童年,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应该是在灿烂的阳光下做游戏,而不是在灵魂的黑暗中做一场噩梦。但,如果您是一位有这样亲身经历的人,您会怎么做呢?是就这样完完全全地被黑暗吞没,成为一个一生都被仇恨所左右的行尸走肉?还是……?如果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话,就请看看戴夫吧——他并不就这样沉沦下去,反而他成为了一个人,一个博爱的人。为什么呢?难道他并不感到痛苦?不,正是因为他明白那种不被人关爱,不被人重视,遭人虐待的苦涩,他才会用自己宽大的心去包容这个社会,宽恕他的兄弟、父亲,甚至施虐者——他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神圣的爱啊!就让我们都打开心胸,展开双臂,别让这种恶性循环再继续下去!
同样的,我们的社会需要温暖,我们的世界需要真情。我想,无论那些精神病患者、残疾人或受虐者的孩子有怎样的经历和痛苦,我们都有能力,都有义务包容他们,帮助他们挣脱枷锁,走向光明与希望。我们不需要吝啬这一点点的爱,就让我们用整个身心来接受他们那颗孤独得已经扭曲的灵魂和对生命的呼唤。
相信,不屈的精神和毅力一定会战胜看来远比自己强大百倍的对手,一个幼小者也终究会获得肉体的生存和精神的胜利。
初二 陈茜粤
(编辑:暖)